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杨 立:统筹城乡水 重塑西安美

发布日期:2017-07-12   
西安市水务局局长  杨立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其中对水资源利用目标、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治污和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等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为我们开展水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形势严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农村小康,首先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目前,西安市有十区三县,加上高新区、经开区和沣东新城,共有114街道办事处和55个镇,2951个村委会。据资料统计,2013年,全市乡村人口有397.11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257.96万人。全市耕地面积366.2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40.22万亩。自来水受益村数由2008年的1934个增加到2013年的2650个。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462元。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八水绕长安,造就了汉唐盛世,展现了长安美。如今实施八水润西安,改善水生态环境,要重塑西安美,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城乡水,实现空间均衡,统一水资源管理,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达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统筹城乡水资源,实施调水工程
  
      西安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3.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7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4,全国的1/7,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为此,把调水作为保障城市供水的重中之重。主要以境内调水为主,辅之以南水北调引水工程。
  
      一是首先建成我市最大供水工程——黑河金盆水库。总库容2亿立方米,黑河引水系统日供水能力120万立方米。彻底扭转西安严重缺水的局面,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支撑、水安全、水保证。
  
      二是建成全市第二大水源地——李家河水库工程。总库容5260万立方米。今年5月上旬下闸蓄水,与已建成的岱峪水库联合调节,每年可向西安供水量7669万立方米,主要解决西安市城东的洪庆组团、纺织城、航天航空基地和蓝田县、灞桥区、阎良区及白鹿塬等五个乡镇2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三是得益于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作为陕西“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建设的斗门水库今年2月28日已动工。水库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建成后将解决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沣西新城近200万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同时还将成为西安市城西区域的应急水源,极大地缓解西安的供水压力。
  
      四是建成引乾济石及引湑济黑 “南水北调”工程。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年可向西安调水4943万立方米。引湑济黑调水工程年调水能力4248万立方米。
  
      五是积极实施泾河调水工程。渭北工业区从泾河调水供水项目总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近期设计水平年至2020年,建设规模10万立方米/日,输水渠道计划年底完成施工任务,并具通水条件。水厂力争今年10月初开工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后,每日可向高陵装备工业组团和临潼现代工业组团供水20万立方米。将解决该区域生活、工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问题,为渭北工业区强势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建成了涝河引水工程,基本建成西北郊水源地(第五水厂)水质提升工程及太平峪、高冠峪向黑河引水渠道应急供水工程。
  
      二、统筹城乡供水,实施一体化运作管理
  
      随着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打破城市供水、农村供水传统格局,统筹城乡供水,有利于水资源的整合、调配,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优化。
  
      1、把农村供水纳入城乡供水规划。目前陕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三五规划、陕西省城乡供水中长期规划即将出台,要以规划为依据,大力规划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精心做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对渭北平原苦咸水、高氟水地区,做好水文地质勘探,寻找符合饮水安全标准的水源;渭河以南平原及丘陵区,根据水文地理条件,合理选择水源;丘陵区供水适度规模,以行政村为单位,规划兴建集中供水工程。未央灞桥等近郊农村,就近、就便由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解决。在农户居住分散的山丘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
  
      2、在保证城市供水的前提下,供水管网向周边农村、人口集中地区延伸。今年2月15日,李家河水库原水经过白鹿原水厂处理,自来水通到白鹿原上的新华村、张李村、江村等12个村子。新华村村民田波激动地说“这是春节前政府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为了解决江村沟周边12个村子的村民饮水问题,此前,市水务局实施了应急供水工程。阎良区委、区政府把城市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作为惠民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对管网进行改造,城市供水工程已辐射到农村地区。
  
      3、在同一个供水区域范围内统一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人员、统一水价、统一维修服务。2010年,我市率先对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进行调研和试点,树立了一些典型。如临潼区试点农村饮水工程大修基金提留与管理,在全区农村供水水费中每吨提留0.1~0.15元作为工程大修基金,专户存储使用。按照“管理搭桥、服务铺路、责任共担”的运行管理思路,阎良、长安、户县、临潼等八个区县相继成立了运行管理机构,设立了维修养护基金,颁布了运行管理办法,并获区县编办批复取得全额事业编制。全市农村供水初步实现了“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健全、水价透明、服务通畅、群众监督、政府补贴”的运行管理目标,全面推动了运行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三、统筹城乡用水,实施节水优先的原则
  
      1、依法实施计划用水。近年来,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西安市黑河引水系统保护条例》、《西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市政府颁布了《西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制定下发了涉及地下水管理、地热水保护等30余项规范性文件,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西安市节约用水规划》、《西安市雨水利用规划》、《西安市再生水利用规划》、《西安市高校节约用水规划》等11部专业规划,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城市节水水平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
  
      2、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节水设施,提高用水效率。在农业方面,完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改造,大力推进农业节水项目建设,坚持渠道输水U型化、井灌输水暗管化、林果菜灌微灌化、田间管理科学化的思路,开展农业节水工作。在工业方面,通过开展水平衡测试,节水技术改造,用水统计,节水检查,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等措施,大力开展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封停耗水多、污染大的小造纸厂,使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24.52立方米。在生活方面,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从2009年开始,每年由市级水利基金中安排100万元,截至目前,共安排资金约500万元,累计购买并免费发放节水龙头10万多只、节水马桶2000多套,累计收益家庭5万余户。
  
      3、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近日,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和《西安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2015—2020)》,按照这两个方案,到今年年底,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9.3m/km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5%;实现县城污水设施全覆盖,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0%,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40%以上,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以上。到2020年底,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达到20%以上。今年我市启动了14项污水污泥处理项目。其中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将于年底建成,新增处理规模12.5万吨/日。建成后的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将达到50万吨/日,成为西部地区最大。这些工程完工后,西安市污水处理厂总数将达到29座,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299.6万吨/日,污泥处理量将达到1522.2吨/日,西安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污泥规范化处置率将会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很快提上议事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是应有之义。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企业向农村转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加,农村生活垃圾开始堆积,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成为固体污染源。而农村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环保理念差,投入不足,产生的污水基本上是直排,排入河流、田地。由于治理滞后,大多数农村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尴尬状态,难免造成水污染和耕地污染,进而导致农作物污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年来,我市农村治污坚持先水源地、重点城镇和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的原则,拉开了农村治污的序幕。水务部门目前已投入800多万元,在市秦岭办、长安区官堰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分别达到50吨和1000吨。我市在李家河水源地上游葛牌镇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已建污水处理厂改造,收集处理1条街、1所学校、9个村及其88户农家乐的生活污水。下一步,要依靠当地政府和村委会,以环保、卫生、水务等部门为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治污由县城向建制镇、行政村辐射,先易后难,先大后小,解决农村小河流污染泛流,在农村去水害。对垃圾做无害化处理后,及时清运到正规的垃圾填埋场,彻底解决农村环保问题。
  
      4、大力推行雨水收集、再生水利用。积极开展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城市雨水、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建设。西安工程技术学院、西安九锦台住宅小区等50多家单位,先后积极实施雨水、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城市雨水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资料,非常规水源利用工作已初见成效。
  
      在封停城区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自备井工作中,开展 “地下水保护行动”。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累计封停自备水源井2206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1亿立方米。
  
      5、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进节水工作。西安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期间,制定了《西安市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五年规划》,按照三步走的要求已调整到位。2013年,根据《陕西省物价局关于调整西安市城区供水价格的批复》规定,将城区供水价格分类简化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行业用水三类。其中,非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工业企业、行政事业和经营服务业用水,实行工商用水同价。2015年7月1日第二步调整后,非居民生活用水由每立方米4.9元提高到5.8元。
  
      四、统筹城乡生态水,建设水生态文明示范市
  
      1、以八水润西安为统领,实施河湖渠系连通工程,增加生态水域、湿地面积。2012年“八水润西安”工程正式启动。全市已相继完成10条河流主要河段生态治理工作,新建高标准堤防386公里;建成了西安湖、仪祉湖、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沙河水街等“九湖十湿地”,新增生态水面7683亩、湿地1.49万亩,累计生态水面将近5.3万亩,提前达到“三年效果初现”的规划目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对我市治污减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再过五年,“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必将实现。
  
      2、修复中小河流,实施排水工程,新建恢复涝池,改变农村水环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前些年,农村水利设施破坏严重,过去村中收集雨水排放的涝池大多填平,成为耕地或庄基地,中小河流来水量小,并且污染加剧,看得见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水务人有责任、有义务适应新常态,抓住机遇,实施河道治理,在低洼易涝地修建排水工程,新建恢复涝池,整治农村水环境,减少农作物旱涝灾害损失,实现“让居民看得见水”的要求。
  
      近年来,西安市抓住国家启动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机遇,遵循“八水润西安”规划,在精心做好渭河综合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目前共计批复17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4个,批复总投资71189万元,治理堤防长度152.42公里。
  
      为切实做好中小河流治理,西安市2014年度落实下达市级配套资金2010万元,累计下达市级配套资金2428万元。不断拓宽投资渠道,采取“以开发促治理,以资源换资金”的办法,同步整合项目区水土资源,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吸引社会资本。例如,中省安排实施灞河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个,总投资3941万元,带动了总投资5.5亿元的灞河上游段28公里河道综合治理工作。按照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要求,严格执行“统一勘察设计、统一咨询审查、统一建设管理、统一审计验收、统一核查评价”的五统一模式,切实抓好建设管理,落实工程“四制”要求。
  
      通过一系列措施、方法,全市中小河流建设快速发展,治理成效显现,防洪保障能力大幅增强,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堤固、水清、岸绿、滩平、景美”的生态水景观长廊正在形成。可以预见,随着全市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特别是城市河段生态水面的形成,必将促进和带动河流沿线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成为造福百姓、富裕一方的重要民生工程。让有限的水资源为西安城市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让更美的水环境为国际化大都市永续添美,让水草丰盛、风光秀美、文化厚重的渭河重现。
  
      西安的美在山,在水,在城,在人。我相信有中央的好政策,有省市的正确决策,有全社会的支持配合,我们水务人一定能够做好统筹城乡水这篇大文章,重塑西安美,再续历史辉煌!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