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管薇:抢抓机遇 提质增效 努力开创“十三五”陕西现代渔业新格局

发布日期:2017-07-15   来源:管薇 

      “十二五”是陕西渔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最辉煌、最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不利因素,积极主动适应渔业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整优化产业体系部局,完善强渔惠渔政策的贯彻落实,渔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末,完成水产品产量17.58万吨、渔业产值65.12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1238元,分别是“十二五”计划指标的117.2%、130.24%和112.38%,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省渔业工作要牢固树立“创新强渔、协调惠渔、绿色兴渔、开放助渔和共享富渔”五大理念,抢抓机遇,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扎实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养殖、增殖、捕捞、加工、休闲渔业协调绿色发展,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化、组织化水平,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一、提升“两个能力”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统筹渔业科技资源,紧跟国内外水产科技发展步伐加强学科建设,在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产业服务等方面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渔业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产新品种引进和培育、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病害防治等领域的研究创新,力争在水产新品种培育、规模化苗种繁育、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新型替代药物、疫苗和病害检测防治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十三五”末,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二)提升依法治渔能力。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渔业法》,大力提高“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渔业立法,健全完善渔业法律体系建设,根据新修订《渔业法》,做好《渔业法》配套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制修订工作,重点保障渔业安全、完善渔民权益保护机制和创新渔业经营管理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渔业执法,提高渔业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不懈地做好清理“绝户网”等违规渔具、涉渔“三无”船舶、打非治违、休渔禁渔期、渔业安全生产、水产养殖执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执法行动。三是要扎实推进渔政执法体系、渔政执法装备建设,开展渔政执法业务培训,规范执法程序,统一执法文书,积极协调并建立健全涉渔犯罪案件移送机制和渔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打联动,提升渔政执法能力。四是要加强渔业普法,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各级渔业部门领导干部和渔业管理人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渔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意识。

二、推进“五大产业”

(一)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转变养殖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将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压减低效、高污染产能,逐步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节水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和网箱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优化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养殖品种,按照养殖容量重点调减投饵性网箱养殖,发展滤食性、草食性网箱围网养殖;稳定池塘养殖,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加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壮大渔业龙头企业,培育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推进渔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二)调减控制捕捞业。优化捕捞空间布局,逐步压减捕捞强度,实行捕捞产量负增长,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强化分级分区管理,优化捕捞作业结构,逐步压减对资源和环境破坏性大的作业类型。继续推进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的清理整治。规范渔具渔法,明确各类渔具准入标准,强化监管措施。推进渔船更新改造,逐步淘汰老旧、木质、高耗能和污染大的渔船,升级改造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标准化渔船、渔机、渔具,提升渔船装备和现代化水平。

(三)提升水产加工流通业。积极推进大宗水产品和养殖大鲵精深加工,促进加工保鲜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渔业品牌建设,提升渔业品牌竞争力,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水产加工集群式发展。支持开展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物流损失,有效提升产品品质。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新型营销业态,积极拓展大鲵及其加工产品国风外销售市场。推动养殖、捕捞、加工、物流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

(四)积极发展增殖业。以黄河、汉江、渭河和水库等鱼类增殖为重点,科学确定增殖品种,按照江河以土著鱼类品种增殖为主,水库以链、鳙等滤食性鱼类增殖为主,增加河、湖、水库鱼类种群数量,控制水质富营养化,净化水质,增加捕捞量。对已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和生态荒漠化严重的水域,采取多种增殖方式,加大增殖力度,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加强增殖放流苗种管理,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强化增殖放流监管,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五)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发展垂钓、观赏鱼、渔事体验等多种休闲业态,以沿黄河、渭河、汉江生态渔业产业带和城镇周边为重点,积极拓展渔业功能,大力发展集垂钓、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建成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定位准确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渔村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深入挖掘渔文化,统筹渔村和休闲渔业发展。制定完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和标准,深入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树立休闲渔业精品品牌,促进休闲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者收入。

三、实施“八大工程”

(一)产地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工程。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坚持产管并重,“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以产地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及渔业水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渔业互助保险体系和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省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健康高效养殖工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域,保持现有池塘面积,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巩固基本生产能力,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稻田、低洼地和盐碱地资源,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实现主导品种养殖产量和效益倍增的发展目标。

(三)渔业精准扶贫工程。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依托,发挥产业优势,走产业扶贫路子,推进贫困地区渔业转型升级。加强渔民培训,提升渔民素质,增强渔民致富本领。以“项目+公司+农户”模式,发挥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渔区渔民同步进入小康。

(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工程。示范推广稻鱼、稻虾、稻蟹、渔莲混养等多种形式的稻田、渔莲混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集成配套稻田、渔莲混养综合种养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五)现代渔业种业工程。加强品种创新,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构建现代化良种繁育体系,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特别要尽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高,产出能力大,适合我省气候环境条件的新、名、特、优品种,力争“十三五”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六)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坚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落实资源生态补偿,切实保护好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加大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定期发布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继续加大江河湖泊鱼类增殖放流力度,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系生态平衡、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七)科技兴渔工程。开展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现代种业、健康养殖、病害防治、节能环保、渔业装备、渔业信息化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强化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培育渔业科技创新人才。积极运用“互联网+”的现代新型渔业发展思维,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渔业管理、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现代渔业信息化高效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现代渔业发展的能力。

(八)休闲渔业开发工程。不断拓宽渔业发展领域,切实把休闲渔业与现代渔业建设和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将水利风景区鱼类增殖放流、大水面网箱养殖、游钓、观光等融入全省渔业发展全过程,积极鼓励发展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不断提升渔业综合发展能力。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