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李少毅:攻坚克难 巩固提升 努力推动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2017-07-18   来源:李少毅  

        “十三五”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饮水作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工程,承接着水利“大动脉”和“毛细管”的链接贯通。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座谈会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现场会部署要求,按照中省有关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优先解决部分群众饮水难问题,不断提高饮水安全标准,坚决打赢饮水安全这场攻坚战和保卫战,切实回应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建设“水润三秦、水兴三秦、水美三秦”提供更加坚实的供水支撑和保障。

一、“十二五”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绩显著

      “十二五”特别是近两年来,全省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当年任务当年完成的要求,面对建设任务重、时间要求紧的高压态势,全省迎难而上,打破常规,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查督办,多措并举抓进度,想法设法保质量,千方百计促管理,圆满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各项任务,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多次受到了水利部的肯定和好评,在年度考评中连续获得了优秀档次,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现了新跨越。“十二五”全省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4万多处,扩建提升104个县级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解决和改善了1429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分别超额国家规划目标268万人和全省规划目标199万人,全省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任务圆满收官,如期兑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是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工程使用率和供水保证率不高,急需更新改造;受洪水或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导致一些供水设施损毁或水源枯竭等问题突出,饮水水量得不到保障,急需修复改造;移民搬迁、新城镇、农村新社区等建设,供水对象和范围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贫困地区和部分偏远山区受水源等自然条件限制,群众的饮水难问题急需尽快解决。二是县级专管机构、管理办法、维修基金制度“三个一”落实不平衡,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还需健全完善;部分工程管护责任未落实,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水平落后,难以满足工程日常维护要求,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多数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未建立合理的水价收费机制,水费收缴率低或不收水费,维修管护经费难以保证。三是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普遍滞后,部分工程水源管理基础薄弱,防护措施不足,水源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饮水质量和卫生条件难以保障;部分工程没有按要求配备必要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或者已配备的设施操作使用不规范未能,影响了供水水质的安全,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按照国家有关精神和要求,“十三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政府为主负责落实,中央重点对贫困地区等予以适当补助,要求按照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聚焦贫困地区和重点饮水安全不达标、易反复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工程实现可持续良性运行,在实施方式上较以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责任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中央变成了地方,任务和规模由地方自行确定,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中央对地方实现规划目标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建设重点发生了变化,由大规模全面推动建设转移到巩固提升突出重点建设,着重聚焦贫困地区和特殊地区的饮水问题;三是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更加注重已成工程的建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加强运行管护和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因此,从新形势、新要求来看,国家投资减少了,但地方责任更重了、工作难度更大了、要求和标准更高了。

      当前,全省正在按照“治水兴陕”的战略部署,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有效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着力提升民生水利发展水平,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掀起新一轮事关陕西命脉发展的水利建设高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与充实提升“五大体系”、“十大工程”一脉相承,将大大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条件,为区域扶贫攻坚、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基础。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任务目标,把握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破解瓶颈制约,补齐贫困地区和特殊地区供水基础设施短板,努力提高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让饮水安全工程惠及民生,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滴滴甘露洒进农民心田。

三、明确“十三五”巩固提升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巩固饮水安全建设成果,建立健全工程管护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已成工程效益,综合采取配套、改造、升级、联网和新建等方式,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异地搬迁移民等饮水问题,统筹解决部分群众饮水返困不稳、保障率不高等问题,为我省全面奔小康提供安全供水基础支撑。

      根据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成果,“十三五”期间规划总投资63.3亿元,建设1.08万处工程,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新城镇建设、因灾返困等491.6万群众的饮水难问题,统筹提高635.4万群众的饮水标准。通过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到202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日供水规模20m3以上),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程度大幅提高;实现工程管护“三个一”制度和水质监测检测双覆盖,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规范化,确保工程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一)突出重点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等饮水困难问题。以“两县、两北、两区”(“两县”即贫困片区县、重点县,“两北”即渭北、秦岭北麓,“两区”即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及整村整组存在饮水困难问题的重点区域为主战场,按照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做好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对接,统筹区域新型城镇化、移民搬迁、美丽乡村等规划衔接,系统谋划区域供水,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精准施策,做好顶层设计,分类分批组织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新建和改造配套等措施,集中力量优先解决贫困地区、搬迁移民、新城镇建设、返贫返困等491.6万群众还吃不上水和部分地区饮水安全不达标、易反复等问题,全力保障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

      (二)统筹兼顾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结合各地供水发展现状,立足问题导向,综合考虑工程标准低、规模小、老化失修以及水污染、水源变化等原因,突出提高已成工程保障能力,合理确定建设布局和规模,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完善水处理设施,通过配套升级等措施提高建设标准,依托规模工程扩大供水范围和受益面,实现农村供水的联通、联控、联调,改善635.4万人的饮水安全条件,着力解决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低、供水保障程度不稳定、水质达标率偏低的问题,确保工程通水入户到“锅头”,群众更加方便受益得利。

      (三)突出运行管护确保长久发挥工程效益。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护“三个一”要求,建立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良性运行长效机制。制定出台管理政策办法和意见,促进形成工程运行管护的良性体制。引进工程管护先进技术,创新工程运行精准的管护模式,加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推进工程运行专业化社会化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推进水价水费改革进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行两部制水价,提升水费收缴率。创建一批农村饮水安全优质示范工程,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工程长效运行。

      (四)强化监管提高农村供水安全水平。落实工程建设、水源保护、水质监测评价“三同时”制度,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完善水源安全保护设施。配套完善和规范使用水质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强化供水环节监测管理,努力提高水质合格率,确保饮水水质安全达标。充分发挥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作用,完善行业自控与卫生部门监控相结合的水质安全保障制度,加强水源、水厂巡视和水质检测,实现县级水质检测与监测全覆盖,有效提高应对供水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全力抓好2016年工作确保完成全年任务

      (一)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要切实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建立健全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合力推进的有效机制,构建层级负责、协同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责任体系,一级对一级负责,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责任,严格跟踪问效,切实强化责任制的刚性约束。要强化行政推动,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总盘子并予以优先保证,加大工程建设投入。

      (二)抓紧巩固提升建设规划的衔接落地。要统筹兼顾区域群众饮水安全情况,先急后缓、分区施策,精准对接规划,准确把握关键和薄弱环节,立足巩固好已有饮水安全成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方案的操作性,做好与“十三五”规划与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等规划的衔接,精准对接到村、到户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尊重群众、优化方案,因地制宜确定工程建设供水规模、范围、型式和技术方案。要抓早、抓深、抓细、抓实,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和实施,组织实施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确保规划尽早落地生根见效,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

      (三)精准落实扶贫攻坚等饮水安全计划任务。今年,全省计划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及特殊地区群众70万人的饮水条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精准精细施策,改造配套提升,重点支持扶贫攻坚等建设任务,将70%的资金覆盖贫困地区群众,省级财政专项计划已下达,计划总投资1.75亿元,其中省级资金1.52亿元,补助比例达到90%,建设281处工程,解决和改善27.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提前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省上将继续实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和通报督办制度,对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采取奖优罚劣等措施,全力抓好计划项目的落实,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和规范管理。各地要抓早动快,起好步、开好局,加快组织项目实施,尽快形成工程实物量,抓紧工期和施工黄金期,逐项目明确时间节点,制定精确详细的阶段目标和进度计划方案,严格节点控制,全面掀起大干热潮。

      (四)强化饮水安全工程建后长效运行管理。重点推进“三个一”制度落实,下硬茬、出实招,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前所有县区100%落实到位,做到水有机构管、机构有人员、人员依规办、干事有钱花。积极探索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将监管和技术服务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管、服务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和服务,通过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工程,推广辐射带动,促进工程运行管护整体上水平。开展水价改革调查研究,探索水价形成的机制,推行“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两部制水价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分类供水、分类收费,推广水费预付式收缴典型,通过规范水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确保工程良性可持续运行。

      (五)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和供水安全监管。认真贯彻环保部、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规范水源保护区和保护范围的划定,组织对104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开展全面检查评估,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的水量和水质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源污染防治,推进农村水源环境监管及综合整治。排查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隐患,加强水质常态化监测,从源头上保证水质安全。完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设,提升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发挥作用保障供水安全。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