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四川:节水农业“本土化”

发布日期:2007-04-04 作者:      来源:四川日报      

       4月2日,四川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第二天,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副省长柯尊平带队,考察组一大早来到简阳东溪镇新胜村,参观节水农业试验田。

  这个小小的浅丘村庄,“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节水农业专题,“十一五”又已经获得保护性耕作、抗旱节水和土壤保育等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大量高精尖农业技术运用在了这里。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山丘区集雨节灌技术……各项目负责专家一一向考察组展示技术成果、讲解技术流程与要点。

  借鉴以色列、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简阳试验田中也引入了覆膜、滴灌、喷灌、自动控制、气候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手段,但直接从发达国家“拿来”,投入成本大、管理难度大,本地农民能接受吗?不少参观者都提出这类问题。

  “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是更多地考虑了技术的成熟化、本土化问题。”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刘永红是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课题负责人。以往在地里进行“全膜”覆盖,确实成本较高,而且土壤集雨面少,到了6月份温度过高,还容易引起玉米根系早衰。专家们做了个小改动,只在玉米苗边缘进行部分覆盖,就起到了节水、增产、减少投入的多重效果:每亩比全膜覆盖节水7.4%,增产8.02%,节约地膜和用工投入55元。同样地,把用于滴灌、喷灌的固定钢管,改成可以拆卸、不同地面反复使用的橡皮管,也是专家们的“小改动”。

  “水稻覆膜保水抗旱栽培技术”要先覆盖地膜,再按一窝三苗打孔、呈“三角形”插秧,收割水稻后还需要收地膜,听起来非常麻烦。一直站在旁边看热闹的该村12组的吴必仲大爷,挤到人群中,从解说专家手中抢过话筒:“我晓得!”三角形打孔,不需要机器,用家里蒸饭的三角形支架;收地膜还不用亲自动手,收完水稻,很多农村“收荒匠”就到地里来捡地膜,“1斤废地膜卖1角钱,1亩地的要卖好几块钱喔!”从2002年吴大爷开始把自家土地当“试验田”用新技术,最近5年,他家水稻最高收过840公斤/亩,最少也有600来公斤。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