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建设节水型社会刻不容缓

发布日期:2007-04-09 作者:周占华      来源:经济日报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由于采取一户一表和节水龙头等措施,2006年北京市农村人均日用水量由134升下降到92升。另据报道,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从2004年实施水权转换项目以来,通过把农业水提供给工业,换取费用用作灌区节水改造,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节约黄河用水7800万立方米。这些情况说明,通过完善水资源体制机制来缓解水资源短缺非常必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座。

    在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时,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受到破坏的问题严重。例如农业用水,我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以色列达到2.5公斤至3.0公斤。在工业用水中,一是重复利用程度较低,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至65%,发达国家一般在80%至85%以上;二是工业废水污染严重,处理达标率在70%以下。在生活用水方面,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城市用水器具中近25%是漏水的,一年浪费水量可达4亿多立方米。此外,我国36个大中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也仅为55%,而其他600多座城市大多没有污水处理厂。归结起来,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粗放,一些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发展规划中未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再加上管理不严格、监管不到位、机制不灵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批水量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刻不容缓。以“节”

    字为先的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的目标。节水任务相当艰巨。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制度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坚持节水减污,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明确节水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工业、城市和非常规水利用,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强制使用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这一目标就能够实现。

    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机制。比如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三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四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五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六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强化基础工作,拓展融资渠道,扩大公众参与,严格市场准入,推广节水新技术,加快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