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干渴之城的节水攻略

发布日期:2006-05-26 作者:李文亮 周万良 通讯员 王国英      来源:河北日报     
    在连连喊"渴"的同时,每年却又将花巨资买来的数千万吨地表水白白闲置。在此背景下,沧州市政府采取了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强力关闭自备井等一系列措施

  作为沧州市供排水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金征,用“刚刚上路”来形容公司目前的境况。尽管如此,设立不过半年的新公司,还是先后引来了好几拨来自省内外的“取经者”。毕竟,将传统上分属好几个部门掌管的引水、供水、排水等业务合而为一,这在目前尚不多见。

  一“龙”治水水潺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全省人均水平60%的现实,决定了沧州水资源利用上的捉襟见肘。为挣脱“水枷锁”的束缚,1997年,耗资3.8亿元建成的大浪淀水库正式向沧州市区供水。不过,每年为了维持这“盆”水却要付出昂贵代价。

  出于给大浪淀水库补水的需要,沧州每年都要从山东购买一亿吨左右的黄河水,每年包括买水、维护等方面的开销,政府一年就得支出3000多万元。

  按照当初的设计,大浪淀水库的年供水能力为3000万吨,完全可以满足整个沧州市区的用水需求。然而由于散布市区的280多眼自备井的存在,造成水库“大马拉小车”,每年购买的几千万吨水大多被闲置,没有物尽其用,白白“打了水漂”。但与此同时,地下水却被持续超采。这对于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下漏斗不断扩展的沧州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

  水资源利用中的人为浪费还不止这些。

  大浪淀水库和市区自来水公司原来分属两个部门管理,虽同在一个屋檐下但信息沟通甚少。水库每天定量供水,基本不考虑下游水厂的“饥饱”,而水厂对处理不了的水只能白白放掉,最多的一次甚至放掉了100多万吨。

  随着去年12月16日沧州市供排水集团的挂牌,双方的关系一下子“热乎”起来,并开始“斤斤计较”。在刘金征眼里,拉近双方距离的是利益。“由于实行了严格的经济责任考核,水库再多供水是‘劳而无功’,自己白搭电费;供水公司能处理多少就要多少,再扔水就等于扔钱。”

  政府领唱节水最高音

  目前,沧州市政供水管网日供水量在7万吨左右。而仅运河以东区域每天汇入沧州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就有12万吨。沧州城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观俊认为,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根源就在于自备井的大量存在。

  由于历史原因,沧州市区散布着井深150米以下的自备井282眼,年开采地下水2000多万吨。

  去年6月8日,沧州市政府做出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彻底关闭自备井,原用水需求由市政供水管网替代,并排定了关闭次序。沧州市副市长赵义山说:“要想实现水资源的集约利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彻底关闭自备井。此举事关沧州未来发展,惠及子孙后代。”

  在关井行动开始3个多月后,沧州市区地下水水位便回升4至5米,关井的生态效益初步显现。目前,拥有36眼自备井的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做着关井前的最后准备,日供水能力1.2万吨的市政供水管网已经铺到厂门口,企业内部的管网改造正在紧张进行。

  而在此前,全市已有150眼自备井被关闭。“尽管关井的理由十分充分,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取得如此成绩,足见政府在节约水资源这一问题上决心之大。”作为城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和市节水办主任的张观俊,对于关井行动感慨颇多。

  节水思维下的城建细节

  颐和庄园是沧州市区的一个高档楼盘,23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成为其一道靓丽景观。

  站在波光粼粼的湖边,负责小区物业管理的沧州东塑物业公司经理杨晓华说:“小区330多户居民家中每天产生的生活废水,经处理后全部注入其中。”原来,在当初建设时,开发商投资200多万元配套建设了中水回用系统,日处理生活废水400吨。作为一种鼓励,有关部门为该小区居民免除了加收的每吨自来水0.4元的污水处理费。

  杨晓华说:“作为一个高档楼盘,我们力求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引领楼市发展。”据悉,即将入住的颐和庄园二期也有一套类似的中水回用系统,日处理能力为300吨。

  在沧州,节水思维正日益贯穿在城市建设的诸多细节之中。

  近日,《沧州市雨水资源化及其实施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审定。这项由沧州市市政工程公司和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共同承担的课题,为市区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描画出了美好前景。沧州市市政工程公司总经理吴英彪说,收集利用雨水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而且可以避免城市低洼地带在雨季发生内涝,一举两得。

  2004年,在对南湖公园附近的清池大道和志强路进行改造时,有关方面就特意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就近排入南湖。两年来,南湖水面因此上涨近一米,蓄水量增加15万多吨。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