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末级渠系改造:叩开农民致富之门

发布日期:2006-10-25 作者:陶丽琴      来源:中国水利网     

    今年我国遭遇的特大干旱让一些地区庄稼歉收,许多农户大半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然而,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镇西的农民却没有以往干旱年份的缺水之忧:当地灌溉渠道的畅通,不但使农田灌溉及时,而且费用省了许多。农民刘立新,2005年提水灌溉用电达450度,耗用柴油40公斤,今年渠道改造后,漳河水顺渠而下流进了他家的水田,刘立新再也不用抽水浇地,仅此一项年节省费用279元。
给刘立新带来浇地实惠的是全国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2004年以来,全国共有27个项目列入末级渠系改造试点范围。今年上半年,所有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内容,受益灌溉面积达45万亩。

    末级渠系是指斗渠及以下的固定渠道工程及相应的渠系建筑物和量测水设施设备。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用水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生产队“一把锹”放水,变成了千家万户放水,末级渠系由过去的专人管理变成了无人管理。随着我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干、支渠工程配套率低,斗渠、农渠及渠系工程质量差等问题日渐突出。斗、农渠是灌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到资金的制约,这些工程在过去的水利建设中,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2004年,经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共同研究决定,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挤出一部分资金,在7个 省、自治区进行试点建设,使项目区末级渠系配套基本完善,量测水设施基本健全,从而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此同时,探索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灌区群管模式,为今后科学管理创造条件。27个试点项目总投资785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3000万元,地方配套4853万元。

    国家投资末级渠系改造在我国灌区建设史上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的成败关系到是否能从试点转向推广建设,因而各地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资金短缺,是水利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足额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各级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外,还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灌区管理局是末级渠系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按照“四制”要求规范运作,严格管理,加强监督,把好质量关,在已竣工验收的工程中,合格率100%,许多工程还成了样板工程、示范工程。

    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深受农民的欢迎。按照规定,末级渠系改造土方工程由受益农户承担。项目开展前期,各地通过宣传发动,使受益农户逐渐明白了试点项目“民办公助”的要求,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湖北漳河灌区按照奖勤罚懒的原则,对已完成土方任务的渠道优先安装衬砌U形渠,这一激励机制使投工投劳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有的村组为了尽早完成土方工程,甚至承担起困难户的任务。九堰村八组和十里居委会的用水户自发组织,共同筹资6000元,雇佣挖掘机将1000多米的主渠道疏通,并主动挖通农渠。今年该渠道通水,结束了他们17年来无法用漳河水灌溉的历史。

    末级渠系改造犹如一把开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希望之门的钥匙,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益区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了项目实施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变化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通过项目的实施,一些灌区灌溉面积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低产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黑龙江省农垦查哈阳灌区以前灌溉保证率仅为70%,渠系、沟道经多年运行淤积严重,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项目实施后,田间配套齐全,渠道畅通,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由于灌水及时,用水科学,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四川省大英县在末级渠系改造后,解决了一部分旱区死角,新增灌溉面积2660亩,改善灌溉面积4020亩,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为建设“两高一优”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变化二:节水节能效益显著。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跑、冒、漏水现象在我国灌区中十分普遍,漫灌现象也很突出。水量分配不能合理调控,“上游淹、下游旱”的事情经常发生,水资源浪费极为严重。据初步统计,项目实施后,渠道水利用系数都有大幅度提高。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通过斗渠预制块护坡防渗、农渠U形渠护砌和渠道建筑物改造,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8提高到0.96,灌溉水利用率达到68%,年节约水量192.9万立方米。漳河灌区项目区经测算,末级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74。项目改造前,石牛村460亩农田因为工程多年来无人管,导致末级渠道被当地农户填平后种上庄稼,无法直接通过渠道灌溉,每年只能利用前端渠道采取漫灌方式将水放到集体堰塘,用水户再通过小组机台或潜水泵、柴油机具送水到田间。渠系改造后,再也不用提水灌溉,平均每亩节省能源开支4.68元。

    变化三:农民减负增收成效明显。末级渠系改造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通过渠系改造,把以前浪费的水减了下来,农民节约了水费支出。同时,由于灌溉保障率的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也大为提高。黑龙江省五常市以前有的田采用地下水灌溉,水质差水温低影响产量,自流灌溉的田用水也没保障,单产都在420~485公斤之间。项目实施后年平均亩产达到528公斤,年增加产量56.76万公斤,仅此一项可年增加收入92.68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157.83元。而且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井灌改自流灌溉的水田每亩生产成本下降24.8元,自流灌溉的农田每亩成本降低了13.65元,一年减少生产支出16.12万元。渠系改造后的地块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集约经营,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领域。

    变化四: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推进灌区科学化运作。此前,土方工程依靠层层加压,灌溉调水靠灌区职工在渠上奔走,出现水事纠纷找政府讨说法。灌区用水户协会成立后,直接负责支渠以下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并参与计量供水和调水灌溉,这种群管模式理顺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农民直接管理和参与,也使得“两工”取消后带来的田间工程建设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破解。末级渠系改造是实现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按方计量收费”的基础,准确的计量设施为灌区实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创造了条件,加上农民用水户的参与监督,农民交水费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水费实收率均在98%以上。

    变化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巨大。末级渠系改造解决的不仅是眼前的农业灌溉问题,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以前灌溉周期长、用水保证率低,枯水期经常出现抢水、偷水现象,上游不顾下游,一户不管另一户。项目实施后,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杜绝了因争水、抢水等水事纠纷导致的打架斗殴事件,和谐了邻里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规整了土地,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土壤肥力。有了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四川省大英县末级渠系改造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的饮水困难,鸡、鸭、猪等圈舍得到了冲洗,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促进了村容整洁。

    实实在在的变化在给农民带来现实利益的同时,也给项目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十里铺镇分管农业的文金汉副镇长感慨地说:“末级渠系建设是党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提出的又一民心工程,太实在、太贴农民之心了!”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