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宁夏红寺堡开发区2007年节水灌溉有新举措

发布日期:2008-01-15 作者:解勇 张启伦      来源:中国节水灌溉网     

      红寺堡灌区是宁夏干旱缺水、生态条件脆弱的扬黄灌区之一,灌溉水能耗高,成本大。随着《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实施,分配给开发区的水量逐年压减,农业灌溉实行指标供水,红寺堡的水资源紧缺而珍贵。现有的大水漫灌的灌水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水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水费支出,而且引起了土壤的盐渍化。2007年,红寺堡开发区从六个方面实现节水灌溉。

      一是加强灌溉管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作用。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植,指标供水”的方法,水务局编制用水计划,核定、分解用水指标到乡镇、到支口、到田块。落实“一价制”和“一票到户”措施。建立“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37个农民用水协会定量配水,水资源配置日趋优化,2007年灌溉面积37万亩,亩均灌水366.5立方米,全年累计灌水量1.58亿立方米,亩均节水33.5立方米,共节水1239.5万立方米。

      二是实施毛渠砌护项目,达到节水增效和防风治沙双赢效果。目前已完成毛渠砌护面积2万多亩,节水200万立方米,近3万亩风积沙带撂荒地被治理成良田。据调查,毛渠砌护工程在实施灌水中达到了省水、省工、省地、省钱的“四省”效果。亩均灌水时间缩短15分钟,亩均节水113立方米,节省水费13元。

      三是实施骨干工程,改善灌溉条件。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建排洪沟4.85公里,排水支沟3.85公里,排水干渠1.72公里,排水农沟17.54公里;新修渠道30.65公里,维修渠道5.34公里,配套建筑物1394座,建设小畦田1.5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的灌溉生产条件,而且提高了水利用率,提高了作物单产,群众水费开支随之减小,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缓解灌溉压力。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进一步压减小麦、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面积推广种植酿酒葡萄、马铃薯、甘草、高酸苹果、枸杞和西砂瓜等节水高效农作物,走可持续发展的节水之路。并充分发挥抗旱服务队的作用,为地势较高的农田及林带进行抗旱浇灌,发展浇灌面积1.2万亩,有效缓解了灌溉压力,降低了灌溉用水量。

      五是加大设施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建设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完成日光温室3600亩的建设任务;完成城北、玉池、灰家窑、水套、何庄子和杨柳6处供水工程,建设总蓄水量达78万方的蓄水池6个。完成灰家窑1.2万亩节水补灌工程,新增灌溉面积6万亩。在工程实施中,坚持工程节水、管理节水、技术节水并重,稳步推进开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六是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2007年在开发区上下开展了以“节水增效促增收”为目标,以“建设高标准小畦田、打造高质量水利工程、发展高水平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沟渠林田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绿化美化工作相结合,同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林果产业相结合,同安排、同部署,全面推进。二是加大了四个力度:即,从开发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和行路难“四难”问题的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民生、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实现了五个突破:即,在规模、速度、投入、质量和效益五个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