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日期:2007-10-17 作者:张正斌 段子渊 徐萍 张薇      来源: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摘要: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紧迫需求,本文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论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及发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国外现代农业模式;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现代农业的特征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学标准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中国区域现代农业战略定位和样板等9个问题,以期为国家现代农业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现代农业的概念及发展

中国政府十一五期间,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当代的历史使命来完成。国家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及有关学者都在此前后,相继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想法,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进行农业现代化之后的第二次现代农业发展和研究热潮。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现代农业无疑是重要议题。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现代农业的深入研究,中国农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将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中国粮食、水土资源和社会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已经有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样板和成功经验,但在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方面还明显不健全,现代农业的科学体系和概念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因此,开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探索研究,对中国现代农业的正确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于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的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未见统一的定义。刘志澄(2003)指出,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现在看来,国外关于农业或者是现代农业的定义是生产食物和纤维类物质等关联的产业,这是农业作为一种和工业、电子、信息等产业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本质区别。中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7)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中也提出了“农业产业革命”,同时提出了农业产业链和产业群等大农业概念,进一步提出了产前和产中及产后领域科技的方向和重点,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从以利用原始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维系生存的原始农业,发展到利用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具有小农意识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再发展到自产自销的家庭作坊的传统农业,进一步发展到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不同规模社会化的商品产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农业从一种对国家是基础产业的地位,要逐渐上升成为有突出经济贡献的产业地位,将更多的绿色GDP转化成金色GDP,其GDP贡献应该超过服务型的第三产业;从一种满足国内生活消费发展到进行国外经济贸易的产业。无论是欧美等国家的家庭农场,日本的一村一品,韩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国的家庭生产责任制,都已经或者走向这条共同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从目前的国内外资料来看,关于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的研究多数以中国学者为主,国外未见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统一定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2002年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第4期发表文章指出: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在以卢良恕院士为首的、刘志澄和王东阳参加的“国家十五863计划现代农业高技术领域建议”里,和刘志澄在2003年农业经济问题(月刊)第4期发表的论文指出: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卢良恕院士在2003年中国科技信息第10期发表论文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在看来,这是中国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并不是现代农业的确切定义。

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和理解,还有许多观点。王前海(2006)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是指二战以来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农业,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以机械作业替代手工操作并广泛使用化工产品和大型农业设施,这些国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农业生产的效率空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马晓和(2007)提出,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蒋和平(2007)指出,即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关于现代农业还有许多定义,有的显得繁杂,有的过于简单,大部分都是关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和具体形式以及应用技术的描述,并没有反映出现代农业的科学实质。

按照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我们通过总结认为,现代农业是具有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科学管理和经营体系,资源高效利用,高经济效益,与环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商品型农业产业。

在关于现代农业的许多定义里,都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等等以“现代”为首定义的词句,因为现代是相对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时间比较而言,并没有反映出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水平及先进性等关键科学内容。因为现代和当代基本同意,在现代或者是当代社会,由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先进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都同时存在。例如,有文章指出,正是由于现代农业存在着诸多弊端,学者们纷纷提出了现代农业的替代模式―替代农业。替代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完善,它的类型很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定义里,将“现代”一词替换为“先进”,例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代替“现代科学技术”,就更加明确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虽然现代是个先进的代表词,但由于时间的现代性,无论什么时代的人,都可以将当时的年代称为现代;但是,先进和落后的本质区别,除了在时间观念上有一定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在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上含义的不同。因此,现代农业应该是当代的先进农业形态和体系。

从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定义来看,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资料中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的科学化、先进化、现代化和高经济效益化的发展,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先进的作物品种)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相结合,就产生了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农业生产力,一方面可以来自农业自身的创新,例如,农业中许多先进的生产资料和工具,中国近代农业科学家创造播种谷物种子用的耧,中国的杂交水稻等。另外,许多先进的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塑料等)和生产工具也可来自工业和电子等产业。因此,现代的农业发展,一方面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同时也包括利用其他产业的创新技术成果和经验等。

但现代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本身还取决于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的自然赋予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例如,在我国南方,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自然资源,是以发展水稻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区域,在我国北方温带和寒温带,是以发展小麦、玉米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区域;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是以发展棉花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区域;在山区,应该是发展林产品和游览为主的现代农业地区;在草原地区,应该是发展以畜产品为主的现代农业地区;在沿海地区,则是发展水产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地区。

先进的生产力可以用在各个行业,将先进的生产力(包括先进的管理经营技术和经验)和生产工具用在当前农业生产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邓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石元春院士指出,一个世纪来的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个真理。因此,发展更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应该是包涵现代化先进生产要素,具有现代化生产和流通水平的农业产业;应具有科学化,先进化,现代化和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化。现代农业没有固定形式和标准,不是农业演进的最后阶段,只不过是当代农业演进的先进或者最高水平。在现代农业以后,还将出现农业演进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可能是高技术农业、也可能是信息农业、还可能是精准农业等,但明显都是利用不同的先进科技为引擎的现代农业。

总之,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定义更加明晰。

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

从中国农业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经过解放后的5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了很大的进步或者是得到了基本实现,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水平的需求。例如,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特别是近年来在信息化有所快速发展,只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山区和边远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物质条件基本具备后,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后,中国的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可以自给自足,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加上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有7-8亿。除了因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大量城市工人下岗问题外,实际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机械化和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但农产品销售、转化和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的不发达,有2/3的农民在4/5的大部分农闲时间,没有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出现了更大的农民下岗问题,还有许多农田被城镇和工业快速发展占领,许多农民永远失去土地,只好从事其他产业劳动,因此,农民下岗和失业才是中国最大的问题,由此引起的三农问题才自然成了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农民生产粮食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当前中国的农民主要是有粮没钱,因此,许多农民发展经济作物,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挣钱,少部分农民开展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这样也造成了除了受自然灾害影响外,也受农民重钱轻粮倾向的严重影响,粮食作物面积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出现了中国粮食生产状况近年来有一定摇摆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但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体系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在现代化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经济指标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此,我们非常强调现代农业是商品型产业,这是因为,许多发达国家将农业作为一种主要的商品化的经济产业来发展,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例如,在荷兰,以色列和法国等。早在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List Friedrich)就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农业-农工-农工商”的阶段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提出的“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等理论。国内外现代农业发达的地区,都必然地走过了这条农业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如果中国的农民能够象工厂化的方式生产农产品,并将这些农产品直接作为商品进行广泛的国内外贸易,或者是进一步转化和深加工,生产出更加值钱的生物产品和工业、医药产品等进行广泛贸易的话,即种地就是种钱,中国的三农问题就肯定会成功解决。

因此,在当前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延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产(企)业和相关产业群,拓展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经济和贸易,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是农业、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改变面貌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试想,即使利用现代先进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工具,生产出大量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以后,但不能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贸易变成钱,这样的现代农业是永远没有出路的。例如,因为市场经济信息不流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发达等原因,商品化程度很低,中国许多地方的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去,出现卖粮难,卖果菜难,将卖不出去水果蔬菜烂掉;卖奶难,利用牛奶喂猪,或倒牛奶于水沟,农民无奈无助的伤心哭泣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强调要将农业从自产自用的生产方式变成一个有经济效益的商品型产业,是目前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和出路。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条件下,可以稳定生产5亿吨粮食,在首先保证国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就要发展经济作物和农产品转化和深加工,再此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产品市场经营和国际贸易的能力,得到农产品流通的高经济效益。从我国农业大省和经济强省的发展过程来看,就必须走这条道路。例如,山东省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水产等)出口近年来一直是全国领先,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1/4。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目前正在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吉林玉米生产大省目前正在发展玉米深加工,制造生物质能源酒精等和生物医药制品等。这样才能将不值钱的农产品变成值钱的商品,换取更多的外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农民从农业中直接可以得到高的经济收益了,农民自己就会自觉主动投资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文化和生态环境条件,三农问题就会被农民自己顺利解决。从日本的一村一品和韩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就可以明显看出,政府需要给一定的基础支持,但关键还是要靠农民自主选择和发展,政府再进一步在经济市场发展方面进行引导和支持,拓宽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市场,农产品可以卖出去了,农业经济发展了,农民自然有钱了,农业生产水平就自然进一步提高了,三农问题自然就会解决,国家自然就会繁荣和强大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性农业产业和相关产业群,加大农产品的养殖业转化和工业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国内外流通和贸易,将农业发展成为一个有突出经济贡献的商品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农村和城镇变成农产品的加工厂,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链建成,将农村的文化和旅游遗产变成经济产业,让农民从农业商品化产业中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进行没有农业相关产业建设的城镇建设,单纯靠漂亮的城镇和乡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是没有良好效果的,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这样的例子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出现。但如果结合有农业产业项目和企业的建设,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就可能取得成果。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建设,让农民从土地里走向农业工厂和企业,从生产初级农产品到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让农民从土地和农村工厂里有钱赚,现代农业就会有发展。日本的一村一品,成为世界农业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学习的经验,就说明了以农村为基地,发展农业商品型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许多农民子弟成为了有高级知识的专业人才,在城市现代化工业发展,需要人员减少,就业难的情况下,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对农村人口和大学生就业和城市下岗工人分流,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国外现代农业模式

一般认为,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的。但有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和我国的情况基本类似,例如,韩国的新农村建设和日本的一村一品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的,经过近二十几年来,才发展成为当前的现代农业。许多发达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建立了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值得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借鉴。我们现举例以下五个典型代表:

3.1资源高效利用型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典型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界之最。由于土地十分珍贵,荷兰人追求精耕细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这个60年前还为温饱问题发愁的小国,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居世界第一。我们曾经到荷兰进行考察,在荷兰庄稼收割完后,就种植牧草,而不是撩荒和裸地休闲,因此,很少看到开垦的黄色农田。荷兰的奶业很发达,到处都是绿茵的草地和悠闲吃草的花白奶牛,成为荷兰农业亮丽的风景线。从荷兰的经验看,这种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土地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技术支撑有力,流通体系发达,组织体系健全,政策体系完善,主体素质较高,产品优势突出,经营收入丰厚,农产品高产、高质、高附加值,具有国际竞争力。

除荷兰外,值得一提的国家还有以色列。以色列地处中东,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国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节水农业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水可产两三公斤粮食,是我国的两三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现在以色列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而且还能大量出口农产品,甚至还有大量水产品出口。有专家说,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产率,地球可以多养活100亿人。

3.2机械化现代农业型

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的面积近4000英亩。如果离开农业机械,美国农业简直寸步难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约为35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与美国情况差不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这个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澳大利亚每个农民平均可管理100头奶牛或4000只绵羊。此外,面积仅次于俄罗斯、人口只有3000万的加拿大也走了和美国相似的路子。

3.3 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型

土地、劳动力适中型比较典型的国家是法国等。这种类型的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位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法国实行了“以工养农”政策。几十年来,法国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困扰法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法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项仁学,2007)。

3.4日本的现代农业和一村一品

日本是个农业资源小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资源严重贫乏的国家之一。发展现代农业是日本人长期追求的目标。日本农文协1940年就主办创刊了《现代农业》月刊的综合性农村读物,是日本将农业技术和农村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独一无二的刊物,在日本农村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本刊是从农民、农村的实地出发,对农业技术、农民生活、经营以及社会的存在方式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的杂志。

日本农业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日本现代农业主要体现在“五个化”:①农业生产机械化。日本在1966年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设施农业发展很快,全国大多数地方果树工厂化栽培已基本普及。②生产管理科学化。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种植要求、气象观察、病害预警及防治等等,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双向交流与咨询。③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每一种农产品的加工都要标清其原材料名称所含成分、生产期限、保存方法以及原产地、制造者等等。④品种优良化。⑤营销体系化。日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组成了市场销售服务系统,能够把国内80多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560多个地区批发市场的销售及海关每天各种农产品进出口通关量情况适时联网发布。

日本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及社区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运动始于1979年的大分县。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活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尽快将它培育成为全日本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这样的项目不仅仅是农特产品,也可以是特色旅游项目,文化项目,真正能够代表地区特色的还是农特产品开发。“一村一品”的实质是搞活地区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这个地方在全国和全世界市场上享有的声誉,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

20多年来,大分县开展“一村一品”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过去的20多年里,县内各地共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36种,现在1年销售额相当94亿元人民币。其中产值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6项,产值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项。人均收入在1994年就达到了27000美元。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一个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国际化都市。这一运动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韩国、法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都与大分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印度尼西亚推出了“东爪哇一村一品”标记的咖啡。美国洛杉矶制定了“一村一品”节,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一村一品”运动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楷模,成功经验成了许多国家效仿的模板,并且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

日本一村一品成功的经验是:第一,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确保农民自主创业,是农业顺应市场的关键所在。政府主要是通过宣传鼓动的方式,激发各町、村及农民发展家乡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第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农村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达50%左右,到80年代初下降到10%以内,目前不到4%,农民人均拥有耕地也从50年代初的一亩多增加为现在的30亩左右,从而大大推动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农民收入也迅速提高,像北海道的一些地方,农民人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就业人员的平均收入,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输出,靠的就是60-70年代日本高速发展的工业以及随之而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第三,走特色化之路,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振兴地区经济的有效途径。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作为搞活地方经济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关键是挖掘优势,突出特色。日本京都郊区农村一直种植传统蔬菜,他们重点选择了30多个品种,创出了京都蔬菜这一品牌,推向全国市场,其价格比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产品高出一倍以上,在市场上还供不应求。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形式。日本的农协在联结农户和整合资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使看似分散的日本小农经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日本农协为农服务具有社会化、全方位等特点,较好地克服了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对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0年,日本76%的农民加入了农协,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80%以上是农协销售的,9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由农协提供的。日本农协组织对于农产品的统一销售,使农户可以放眼国内国际并能自主决定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白西功, 王树萌,2006)。

3.5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

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新农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

第一阶段:“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工程,如桥梁、公共浴池、饮水工程、洗衣池、修筑河堤、乡村公路、新农村会馆等,让各地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需要的项目,政府免费向各村发放一定数目的水泥和钢筋支持这些项目。

第二阶段:1973年,政府开始对不同情况的乡村进行分类,全国的乡村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村,新农村运动的内容是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培育自助精神;二类是自助村,运动的内容是改良土壤,疏通河道,改善村镇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业收入;三类是自立村,运动的内容是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鼓励和指导农民采用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先进技术,指定生产标准,组织集体耕作,建立标准住宅,修建简易供水、通讯和沼气等生活福利设施。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由运动初期的政府提倡、督导,带有很强的“官办”性质的运动,变成了目前的完全由全民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并切提出了新世纪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通过20多年的努力,“新农村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韩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实现了经济起飞,城乡发展的差距大为缩小。2004年,韩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内容的韩国“新农村运动”,也就成了为其国内带来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韩国开展新村运动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人员参观、学习(张晓群,2006)。

4.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是否是同一个概念、理念、过程和目标,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目前还有许多看法。

关于农业现代化,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重在改善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指的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和农业电气化。

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了很大的拓展与深化,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这三个方面。《百科全书》上表述为:“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改造农业的过程”。

在90年代中后期,农业现代化则是被理解为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这一提法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拓展到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民生活消费领域,旨在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改革之前,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农村改革之后,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王延涛,杨帆,2004;武文,赵长保,2006)。

现代农业是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出现而产生的新概念,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多元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知识化的农民、优质化的产品(钱永忠,2003)。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是全世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而从本世纪初期到50年代,是现代农业的确立时期。从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条件、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现代化,这些也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现代农业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流通加工业和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等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或者是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和技术及形式。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应用的技术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描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相反,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总体方向。其本质含义都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衡量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准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我们认为,上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展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目前的现代农业是第二阶段,将来还有现代农业的第三阶段,甚至更多。

5.现代农业的特征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变化

关于现代农业的特征,目前已经有3-7种特征的说法,现介绍代表性观点如下,以抛砖引玉,合理利用。

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所表现出来的四大特征,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应当具备七个特征:一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和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三是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具有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四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五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六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七是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武文,赵长保,2006)。

我们通过长期研究总结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同时有12大变化,由原始的手工人畜力农业发展到了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业,由听天由命的雨养农业→水利化农业→节水农业→人工(降水防雹)控制天气农业;由有机农业→无机化学农业→无机和有机(跨省区机械化收割促进的大量秸秆还田)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优质(无公害,无污染)有机农业→特色商品化都市农业;由依天靠地的被动季节性农业→科学化种植和养殖的高效农业→设施控制的主动连续性农业;由粮食农业→粮食和经济作物并重农业→粮食、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加工业协调发展农业;由粮食纤维初级产品生产农业→食品衣服初级加工农业→工业产品和生物医学产品精细深加工农业→循环农业;由自给型农业→内向市场型农业→外向出口型农业;由个体农业→集团农业→到产业化(群)农业的发展;由气候带农业→生态区农业→区域优势农业→品牌农业;由土地绿色农业→山河文化旅游红色农业→江湖海洋蓝色农业;由自由分散农业→专业化生产农业→集约化经营农业→国际标准化农业;由传统农业→可持续农业→信息农业→精确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6.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学标准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关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有许多观点,不尽统一。但有文章指出,关于现代农业的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另外,也有人认为“每个农业劳动力来自农业的收入至少能养活10人”也应划入标准之列(项仁学,2007)。

虽然我国现在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但从以上这些具体经济指标来看,我国离现代农业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有些指标还难以实现。

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肉类3至4吨,而我国仅是人家的1/20和1/14。据2004年底的统计,中国乡村人口仍占58.24%,人均耕地也只有1.5亩。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0.5%。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

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不到5%。法美农民人均产粮和产肉分别为我国的50倍和100倍。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的荷兰,农产品出口总值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而大大超过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的以色列,1991年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现代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特征是经营企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农产品加工率超过90%,加工环节的劳动力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没有走出旺季“卖难”的传统农业怪圈。再次说明,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群),发展商品型的现代农业是我国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积累工业化发展资金。近年来,全国各地虽已陆续取消农业税,但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仍很少。这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模式,政府财政高额补贴农业,稳定农业和保护农业。

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还有很远。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如果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第一次技术革命算起,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15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国从建国开始到本世纪中叶,以100年的时间就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7.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短缺、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式不可逆转,而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相对落后,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几代人的追求和理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开展中国现代农业模式和战略发展研究有重要意义。

开国领袖毛泽东早在1953年12月,就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了“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的字眼。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口号。毛泽东本人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也正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并把它列为“四个现代化”中的一个。毛泽东认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毛泽东反复强调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要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应施以科学的管理等等。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合作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认识历程(郭德宏,2004)。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科学的回答。

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和中国农业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新动向。2005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地提出,我国已经到了可以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得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形成一个协调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地、持续地向前推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6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把“发展现代农业”单列一章。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我国农业经历了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和回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曲折,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明确地走上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一体化经营道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结合,是我国农业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这是在实践中长期摸索得到的一种适合于我国的农业社会化经营道路,是继美欧以后的第三模式(石元春,2002)。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蓬勃兴起,农业企业不断壮大,共同推进了现代农业的进程。近郊地区也出现的都市农业,农业高新示范基地,生态游,农家游等,现代农业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得到发展和体现。

在上世纪末,由于区域工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导致了区域农业特色明显分化。例如,我国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北粮南运,改变了传统的南粮北运的局面。目前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研究热点。在21世纪初期,无论从农业发展模式,如作物种植结构、食物结构等明显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农业研究方向,如: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农业与生物质能源的关系及发展等问题,还是从水土资源缺乏,以及环境污染增加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三农问题明显突出,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战略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

我们希望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电气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农业商品化生产和经营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力,科学技术和产品应用成为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促力。农村劳动力从是农业的主力和苦力变成为农业机械和设备的操纵者和遥控者,从靠流汗流血挣钱变成靠创新智力和先进技术和产品挣钱,将农产品送出家门,送出县门,送出省门,送出国门,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人。

我国农业经过上世纪50多年的努力发展,在80年代以前主要是解决“粮袋子”即吃饭的问题,90年代主要解决“菜篮子”即吃好问题,2000年前后主要是解决“钱夹子”即有钱的问题。现代农业研究应该是解决天天都是“好日子”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8.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者、倡导者、开拓者和先行者,是在中国现代农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应该继续做出,也能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单位。

中国科学院在1978年就响应中国政府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号召,率先在就在我国寒温带、温带、亚热带三个典型农业气候代表地区建立了黑龙江、石家庄和长沙三个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和推动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认为那是中国的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研究和建设,为现在的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当时的现代化农业树立了样板和典型,例如,在东北的海仑农业生态实验站,在我国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华北地区的栾城、禹城等生态实验站,在我国黄淮海治理和华北节水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南方的桃源生态实验站,在我国红壤地区和喀斯特地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典型带动示范作用。还在全国建立了许多现代农业研究和示范基地。同时也带动了全国生态网络实验站建设,中国科学院建立的许多生态实验站已经和将来成为国家生态网络实验站的典型代表站、主力站、先进站。

中国科学院紧密结合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长期重视区域开发和治理研究,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农业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农业相关学科理论和政策及战略研究方面方面,很早就投入很大的科研力量和经费。例如,原在长沙现代化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1980年7月还创刊了《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学问题,1993年创刊《生态农业研究》现已经发展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中科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985年创刊《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里还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要有四个核心研究领域,即农业科技和生产政策研究、资源和环境政策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和扶贫战略及政策研究、农业发展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早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战略研究主题,中国科学院2002年6月6日成立了“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以何传启研究员为带头人,自1999年以来,已经出版了系列现代化专著和论文,如《“现代化与评价》,《知识经济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与展望》,《地区现代化之路》,《经济现代化研究》,《社会现代化研究》和“以生态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这些研究都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撰写的2002-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系列等。成为我国2007年两会委员争相购买和学习的科技文献,让许多委员深刻了解了国情,有大量数据为会议委员的提案撰写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信息。随着提案的落实,在中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要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商品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农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进行农业改造,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保证日益增长的粮食安全并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现代农业是一种具有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绿色产业。即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为中心的一种优化的生物―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从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农业→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都体现了大农业的学术思想,也是现代农业多学科多产业多目标的思想体系。以上这些关于现代农业相关科学的刊物和研究机构和研究思想,都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和将要产生重要影响。

中科院三期创新中专门确定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有四十多个涉农研究所,整合我院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力量,构建中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瞄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性和前沿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对确保21世纪16亿人的食物安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提出了把握上游、主导中游、联合下游的策略,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扩展与地方农业科技力量的合作,直接服务于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则规划建设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功能基因组和代谢组技术、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等八个创新研究平台;组建农业信息与战略研究中心、农业生物基因资源中心、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在环渤海等地区建设若干个高效现代农业集成技术示范区。这些技术平台和研究中心将综合集成中科院在区域农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为引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建立新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现代农业永远是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农业将成为世界上一个大的产业,农业不再是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现代农业可能成为主导产业。中国科学院如何在现代农业中有所贡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国家战略思想库,和最早研究与推行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科学院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总结我们科学院和兄弟单位联合研究的现代农业模式和技术理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继续大写一笔,做出我们中国科学院应有的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有一批长期进行现代农业相关领域高端战略研究和深入基层研究的科研人员。虽然我们的主流队伍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但如何将这些基础研究应用到现代农业中,围绕现代农业,提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建设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业基地等,创建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业模式,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应该在现代农业方面有深入细致地、科学地、客观地、真实地、长期地高端的战略研究,在农业科技支撑方面,区域现代农业模式如:西北水土资源高效利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华北节水农业,东北粮食深加工,红壤和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最关键的是要揭示我国农业资源在21世纪的基础数据和真实的现状情况,为国家22世纪水土资源数量和质量安全,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农业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9.中国区域现代农业战略定位和样板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建立不同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和模式。

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物华天美,工农业交融发展迅速,基本是工业和经济发展为主,农业为辅,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达,产业密集,信息流通快速的现代工业经济区域。这里的人民勤劳智慧,物尽极用,手工业和小商品加工和市场非常发达,物美价廉,经济市场发达,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精耕细作,是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型的现代农业,也可以利用其国内外经济市场发达等基础,建立向日本的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东北区域,地广人少,土壤肥沃,是利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现代农业的地区,可以学习美国、加拿大的现代农业经验,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和装备,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提高土地生产率,发挥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区域功能,同时要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加工,利用农产品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和工业原料产品等为主的现代农业。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该学习借鉴以色列的先进的现代节水农业经验,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高水效农业。

在西南的云贵地区,生态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多民族,多原生态文化,多美丽旅游遗产,因此,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人文游览、风景旅游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借鉴荷兰现代农业的经验,发展水产养殖的海洋兰色农业,同时发展以农产品出口的挑战的外向型农业的种植业,如高质量的蔬菜、水果、花卉,和畜禽养殖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国际标准化专业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农业区域功能定位于集约化的效益农业生产基地。

在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突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可以借鉴法国的现代农业经验,通过以工支农,以工补农,稳定和保证粮食生产,同时加快粮食深加工和转化,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物质装备、现代物流体系等保障措施,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农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强化粮棉生产的区域功能定位。近年来,在这个地区,我国农业政府部门,鼓励农民发展农业机械,进行补贴,同时进行统一组织,进行跨省的联合小麦收割和秸秆还田,取得了成功经验和显著效果,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的一种模式。

由于中国各地政府和农民的努力,在中国不同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现代农业样板。例如,杨凌的农业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郊区有名的韩村河村现代新农村,统一的现代化住宅小区,现代化的农业工厂等,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上海建立了许多现代生态农业园。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在国内外驰名。浙江萧山农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产品实现品牌战略,养殖的甲鱼、种植的蔬菜,远销到日本、欧洲各国。新疆德隆集团利用新疆资源优势,联系数千番茄生产农户,组织番茄酱生产,三年产量达到世界第二位,销量占世界贸易量的1/5。内蒙伊利乳业集团拥有6万头奶牛,全部由农户饲养;公司为农户提供小牛、饲料、防疫服务、奶站挤奶收奶等全程的技术服务和进行企业化管理。

我们相信中国经过50几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在不同地区建立了一些成功的现代农业模式,值得总结经验和宣传推广普及,但现代化程度可能不及国外先进水平,因此,我们还应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现代农业经验和模式,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