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呼图壁县高效节水4.0跑出时代加速度

发布日期:2017-03-19   来源:新疆新闻网 

  对呼图壁县大丰镇社区一片区的村民来说:早出晚归扛着铁锹去浇水的场景已成为历史,自从雪里的庄稼用上滴灌“解渴”,村民的工作就只剩下“按手机”。村民刘晓成说:“自从实施智能化灌溉后,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这片田的灌溉就完成了,连“拧阀门”都省了,完全不用去田地里操作。”这个县的的农业灌溉方式经历着从漫灌、喷灌到滴灌到自动化、智能化灌溉的“四级跳”的4.0模式。

  近年来,呼图壁县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切实强化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为“科学、合理、优化、高效”地配置水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授于全国首批高效节水示范县、全国水权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疆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自治区标准化、规范化农业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呼图壁水利局局长付学军说:“我县以全国高效节水示范县为抓手,多年来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全县高效节水面积达到130万亩,覆盖率达94%,打响了高效节水4.0模式,跑出了时代加速度,为我县跻身‘西部百强县’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纵观呼图壁县农业节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高效节水1.0(高效节水初级阶段):2000年至2008年,主要是固定节水形式的“小白龙”低压软管灌和固定节水形式的喷灌和管道灌。“小白龙”低压软管灌又称膜下软管微孔灌,每年节水面积超过10万亩。喷灌为当时的主要形式,在各农场广泛推广。防渗渠道建设从毛渠、土渠到浆砌石、干砌石,改进了田间灌水技术,有效地杜绝了水的跑冒洒漏,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高效节水2.0(常规节水灌溉的成熟阶段):2009年至2013年,以大规模推广膜下滴灌、地埋式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为主,“大首部”、“小首部”全面推广,节水灌溉面积每年新建10至15万亩。变革了农业灌溉方式,渠道由原来的人工修渠转变为现在的模块化、工厂化生产、自动化安装,人工开闸变成自动化控制,实现了铁锹到鼠标的变革,实现了农作物的精准灌溉,高效节水灌溉作物由单一的棉花,逐步向番茄、辣椒、打瓜、哈密瓜等大宗高效经济作物全覆盖。

  高效节水3.0(高效节水自动化阶段):2008年至2014年,以探索创新节水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为主。呼图壁县以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大田滴灌示范基地”、“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展示基地等为重点,”实现首部与田间自动化控制,斗、农渠的闸门自动化控制、计量数据传输,建成高效节水面积7.1万亩,其中实施滴灌无线自动化控制技术8000亩、水肥盐综合调控技术6000亩,小流量技术1.3万亩,成为全疆自动化节水的典范和现代化农业的样板,高效节水开始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开创了高效节水的暂新时代。在付学军看来,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为这个县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找到了“金钥匙”。“农民”这种传统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位,种田能手成为专业化农民。

  高效节水4.0(高效节水智能化),这一阶段以稳步推进智能化灌溉和社会化服务为主,充分发挥水利信息中心的凸显优势,采用通信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水利信息资源综合体系--“智慧水利”。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在红柳塘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内,农民王智一个人管理8000亩地,土壤墒情、温度测算、水肥浇灌、气象预测,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再加上他的种植经验,不仅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种植效益也有增无减。农民种植大户王智说:“以前我一个人最多种100亩地,现在通过智慧农业,我一个人流转了土地8000亩。放到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现在我们不用进地劳作就能实现增产丰收,比如现在棉花每亩可比过去增产50公斤到60公斤。”

  呼图壁县县委书记孟凡刚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节水、节肥、节本、节劳,高产、高效、高品质’,实现了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变, 管理水利向经营水利转变,农业用水向社会用水的转变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了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一条条滴灌带在一望无际、整齐连片的条田上无限延伸,水、肥按照“首部”指令通过管网流进膜下滴灌带,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条田中种植的棉花、小麦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管理人员只是坐在“首部”监控室计算机前,就控制着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条田农作物生长。这种水肥一体化的高效节水模式正在替代大水漫灌,成为呼图壁农业灌溉的新主角。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