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小麦分子设计育种课题2017年学术交流会在作科所举行

发布日期:2018-01-03   来源:ICS 发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粮食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与新品种培育”项目“小麦分子设计育种”课题2017年学术交流会于2017年12月17日和18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22个单位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到会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和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春明所长分别致辞,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家洋院士派余泓研究员参会并对课题的进展和今后的工作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赵振东院士等咨询专家对课题实施的技术层面提出了重要建议。

交流会包括三个部分,贾继增研究员、高彩霞研究员和徐云碧研究员分别做了小麦基因组学研究新进展与育种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作物分子育种表型与基因型鉴定技术的特邀报告,项目参加单位汇报了各自工作进展,还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分子育种实施操作培训。总体来说,课题在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我国特有的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克隆取得重大进展,定位了抗白粉病、高产、品质等基因或QTL 24个,发掘验证育种可用标记32个,其中定位的矮秆新基因Rht24和发掘验证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基因特异性标记等有重要应用价值;建立了KASP高通量检测平台,检测效率较传统方法提高100-150倍,并为全国15个单位和国外合作者提供了良好服务。二是8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首次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的济麦23和中麦1062等新品种已示范推广约115万亩;育成优异新品系35份,包括利用兼抗型成株抗性基因聚合技术育成新品系5份,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优质面包品系10份,其中优质新品系中麦578表现特别突出。三是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Plant等发表SCI论文各10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新品种保护权5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一项。

课题主持人何中虎研究员对2018年的工作做了部署,建议针对抗赤霉病、优质、兼抗型成株抗性等重要目标性状,根据已有基因和育种可用标记,设计少数目标明确的组合,通过扩大群体规模、标记检测和加代技术等,快速培育出一批新品系和新品种,切实推动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实际应用,为小麦的优质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