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创业在渭南——新颖的智慧农业

发布日期:2019-03-21   来源:陕西网 

3月16日,记者下乡途中在108国道大荔羌白段看到,路北一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煞是特别:远远望去,钢结构管架上一排大字——“新颖4.0智慧农业示范区”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设计别致的便民服务观光亭使人对“百公里百万亩美丽产业”的愿景描述有了几多期许;旁边的园区大门高高矗立,宽畅笔直的路面、漂亮整齐的玻璃房让人很难分清这里到底是“工厂”还是“农场”……

怀着莫名的兴奋走进这个“大观园”,记者感觉到处都充满了新奇,掏出手机拍个不停。迎面驶来了辆摩托,骑车的汉子并未停车,只是特意放慢了车速,丢下一句“拍吧拍吧!每天前来观光的人还真不少哩”,便一阵风似的飘走。

玻璃房其实是园区的工厂化种苗繁育中心,推开门进去,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插接育苗。听说要采访,有个人头也不抬地说,“那可得问我们霍总,不过他可是个大忙人,今天不在。”他们口中的“霍总”便是园区的创始人霍新颖。这个“霍总”还真不简单,以前在外创业20多年,于2013年返乡筹建了“新颖4.0智慧农业示范区”,2014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

虽然时值周末,但记者还是幸运地联系到一名叫安艳芬的园区讲解员,对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门儿清”。据安艳芬介绍,智慧农业主要包括生产视频监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基地配套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数据信息中心、万吨冷库以及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不远的将来这里便会是一个集生产、示范、育苗、培训、销售、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园区。眼下,园区已流转土地1600余亩,建成大棚193栋,其中日光温室大棚128栋,钢架大棚62栋,无土栽培大棚3栋,主要种植冬枣、反季节瓜果蔬菜。参与园区种植的农民有152户,年用工15000余人次,产生经济效益2400万元。

对这些数字进行注解其实也并不难。瞧,种苗繁育中心里培育着整床整床的南瓜苗,覆膜的静待开放,开膜的郁郁葱葱。“我们的种苗大部分都销往宁夏,不过,这几年当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瓜菜面积达到30万亩,所以销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的底气。”微信上的安艳芬发来这样一段文字,末了还不忘附上个笑脸,那种自豪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觉得到。

玻璃房的北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设施农业生产区。中间的隔离墙上挂着几条标语,其中有一条格外显眼:“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干群联动,脱贫致富。”这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原来,在建设过程中,基地就积极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相对接,提升经营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形成以园区为载体、农民参与的创新型扶贫机制,针对不同的贫困户,采取“土地保障”、“入园经营”、“劳力分红”、“入园务工”等不同的扶贫模式:

“土地保障”模式,对无经营能力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园区给予每亩500元的流转费外,再解决养老保险、合作医疗问题和生活问题;

“入园经营”模式,对有经营能力和劳动能力的人员入园经营,园区给予技术指导、培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一站式保姆服务”,确保收益后再付费用;

“劳力分红”模式,对无经营能力但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劳动力入股,多劳多得,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回报;

“入园务工”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可实行长期入园务工,确保每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资金入股”模式,贫困户以扶贫资金为入股金额参与园区生产经营,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实现产业扶贫。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新颖农业园区先后带动了28户贫困户依靠温室大棚脱贫致富,为60余名贫困群众在园区提供工作岗位,使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摘掉了贫困帽子。

把“农业”当“工业”干,把“扶贫”当“责任”担,霍新颖这个智慧农业示范区果真蛮新颖的!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