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世界水日,不得不说一说这位中国节水大师!

发布日期:2019-03-23   来源:灌溉网 

一日往返北京杭州,受邀参加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奕永庆节水大师工作室”成立活动。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师?大体有两种:一种高屋建瓴,搞研究;一种脚踏实地,做应用。在节水灌溉方面,后者其实更为难得,因为我一直认为,灌溉行业发展的根源问题一直在应用层面。

称呼奕永庆老师为“节水大师”名至实归,他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浙江地区。2013年奕永庆老师获得了国际节水技术奖,成为继茆智院士、康绍忠院士、彭世彰教授之后第四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就是对他最好的证明。

13年的春天,我曾到奕永庆老师工作的余姚市参观考察,他带着我在余姚的项目里转了一整天,我看到了喷滴灌在葡萄、梨树、蔬菜、养殖等作物上的应用,与北方很多地方建设的烂尾灌溉项目有天壤之别。这才发现原来灌溉设备的应用有这么广,余姚市水利局给农户做的这些工程是多么的扎实、实用,农民是如何真诚的感谢他。所到之处,招待之热情,都是发自内心的!

为什么同样的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南北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这当然有地域情况、种植结构的原因。南方经济作物多,喷滴灌的效益更容易显现,而北方以粮食作物作物为主,自然是不能比的,农户在使用和安装的积极性上自然要差很多。但节水灌溉项目大多都是由政府投资,农民承担的只是运行和维护的成本,为什么在北方动辄每年动辄几百万亩的建设投入中,最终使用运行的情况的远远不及南方呢?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应用层面,很大程度都在人的身上——没有人从应用层面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缺乏有能力解决应用问题的人才。中国提供农业灌溉服务的人群普遍远离用户,遵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他们只能把有限的创造力放到无限的“围标模式创新”中,真正怎样解决技术、产品的应用问题,解决农户的使用问题,只能排在其后。提供灌溉服务的人没有精力、能力为农户解决问题,灌溉项目只能“烂尾”。这也客观造成了这种无奈的现状。

在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应用,甚至在节水人才的培养上,奕永庆老师无疑都是先驱者、大成就者。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合作成立浙江省首个节水工作室的无疑是在这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通过这个工作室,可以将一线的技术、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奕永庆老师是一个老三届。现在很多人对这个称呼并不了解,所谓老三届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老三届大多都是知青,上山、下乡、返城,他们的青春岁月都在暴风骤雨一般的动荡中度过,是哪个时代独一无二的象征。

我所接触过的老三届不多,奕永庆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但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共性特点——谦逊、勤奋、坚定,我猜那是就是“时代的烙印”。新年前后与奕老师一起工作,策划录制《喷滴灌技术》视频课程,这种感觉更为明显。

奕永庆老师1982年开始参加工作,一直致力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先后获得了国际节水技术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并出版了多部专业著作。这次一起合作开发灌溉课程,初衷依然是立足在应用层面,做了一次新的探索。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