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郭慧滨:关于对做好“十一五”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的几点认识

发布日期:2007-11-01 作者:郭慧滨      来源: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指示精神,积极稳妥地推动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结合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2002年7月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以《关于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农水灌[2002]09号),启动了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发展模式,指导和推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几年来,在有关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试点灌区积极组织,努力实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灌区信息化相关内容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经验与成效。为了推动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继续开展第二期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

    几年来,通过参与第一期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的有关管理工作,总结回顾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对继续做好初级阶段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一些肤浅的体会和认识,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基本认识

    (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2) 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与手段,它服务于生产和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管理机制与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需要借助信息化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推动。

    (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

    (4)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灌区信息基础设施状况薄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和数字化、资源化程度不高,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灌区业务专业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普及,而且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制度建设以及职工信息化素质与操作技能等方面,还不能胜任信息化建设与生产应用的要求。

二、对灌区信息化建设指导思路和目标、任务的认识

    (5) 应充分认识到灌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围绕需求和应用不断推进与完善的一个发展过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应本着“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实用”的原则,在综合考虑灌区的工程状况、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后,合理确定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在有限时间和有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的阶段目标和特色。

    (6) 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加强灌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在灌区专业管理工作中的普及应用程度,着力解决灌区大量信息资料数字化、资源化程度不高,信息的管理和处理手段落后,信息资源的利用、共享和应用困难等基础性问题,并初步建立起能够保障灌区信息化健康良性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

    (7) 在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选择与确定上,应紧密结合灌区的特点、需要与可能,围绕“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应用网络化、专业管理软件化、政务管理电子化、政务信息公开化、保障措施制度化”等信息化发展初期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推进,同时,试点建设还应结合灌区现有的工程状况、经济条件、管理水平和工作需要等,逐步扩大灌区自动监测、监控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提高灌区水管理自动化的水平与程度。

三、对初级阶段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的认识

    (8) 针对试点灌区特点、规模、条件、工作基础以及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各试点灌区在信息化试点建设的需求、内容和要求上也各不相同,总体而言,对于基础条件和“人、财、物”状况较好的试点灌区,应在注重和完善信息化基础内容建设与应用的同时,发展更快一些,标准更高一些,信息系统应用的业务领域和水管理自动化监测监控的范围更广一些;对于基础条件还较为薄弱的试点灌区,试点建设内容应主要围绕构建和改善灌区信息化管理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并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开展相关内容的建设。

    (9) 从大的方面讲,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灌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灌区业务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灌区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10) 灌区信息资料的数字化、资源化是灌区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灌区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应用与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和评价灌区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程度的重要标志,试点灌区应结合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和推进灌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实现灌区信息资料规范化、数字化和资源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一是加大各类数据库(如灌区基础数据库、灌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应用;二是大量人工观测信息的数字化、电子化,以及部分采集信息的自动化;三是纸质资料的电子文档化、少纸化或无纸化等。

    (11)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衡量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重要特征和标志。灌区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类信息系统在灌区专业管理和政务管理工作中的普及和应用。以便为灌区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

    (12) 灌区自动监测、监控设施的建设,是提高灌区水管理自动化程度的基础条件。随着灌区工程状况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可根据灌区的特点和实际,结合灌区已经具备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管理工作需要,开展布局合理、技术可行、管理维护有保障的自动监测、监控信息点建设,不断提高灌区信息采集、设备控制的自动化程度。

四、对灌区信息化建设应重视和注意的一些问题

    (13) 要充分和清醒地认识到,灌区自动监测、监控信息内容的建设是灌区信息化建设中投资较多,运行维护需要经费且技术性较强的一项工作,对于拟建自动监测、监控信息点的选点布局、实现方案、运行管护以及费用支出等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论证。特别在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选点布局上,应逐点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分析,阐明建点的理由和道理,避免简单地按区域、按片、或按渠道进行批量布设,以至无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从人工监测、监控向自动监测、监控方向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如果相关的基础条件不配套、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投资风险、或褙上包袱、或作用与功效不尽如人意。对此,各试点灌区在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4) 应严格区分调度权限和控制优先权的不同含义。闸门、泵站等设施的控制应以现地为主,采用多级控制时必须实行现地优先的原则,以确保工程设备安全运行和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对刚性连接的闸门实施远程自动控制,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个案充分论证,应考虑在多重电子安全防护失效情况下,如何保障闸门设施不被破坏。

    (15) 灌区通信网络应坚持公共有线或无线信道优先的原则,在公共通信网络覆盖不到的地区可根据需要自建小、微型通信设施,但应认真分析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特别要注意设备的通用性和兼容性,以及开发商和供应商的行业影响力和长期提供技术支持的可能性,避免当试验品。

    (16) 相对于灌区信息硬件设施建设而言,灌区各类业务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是灌区信息化建设中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较大的一项工作。试点灌区在选择和确定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上,一定要充分考虑灌区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和状况,紧密结合灌区业务管理工作的特点、需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本着“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由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原则,开发应用各类适合灌区业务管理需要的专业信息系统。

    (17) 根据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灌区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应首先从基础和单项业务管理应用开始,逐步向具有综合性、智能化、决策支持等功能作用的综合信息系统方向发展,避免事与愿违。

    (18) 在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和做好软件系统开发前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如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审核与确认。一般地言,对于一个软件系统开发,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应占整个系统开发技术份额的50%以上,是决定信息系统开发好与坏、成与败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 要特别重视软件系统建成应用后的技术支持和改进完善等工作。一个软件系统开发建成后,能否良好有效地应用并长期发挥作用,是与能否得到开发单位长期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系统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升级有很大关系。对于选定的开发单位,应对其专业化水平和业绩进行必要的考评,对于系统开发形成的各种技术档案和程序代码应移交给灌区,同时要能得到开发单位售后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有效承诺。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