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学者对话:莫让科研体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羁绊

发布日期:2006-03-16 作者:王莉萍 潘锋      来源:科学网     

      政府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科研人员只求“立项”,不求“交账”;评价简单量化,以论文多少论英雄;“官本位”异常严重,科研项目被无端放大…… 
      如何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保证有限的科研资金不打水漂,以公平有效的方式资助有价值的科研项目?类似问题的提出,使人们开始反思目前的科研体制。在今年的两会上,科研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就成了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目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体制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所长田静说。 
      现行政府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造成科技资源和新增投入产出分配低效的源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代表九三学社中央的大会发言,直接触及科研体制中的敏感点――经费分配机制。 

      合理高效地管理科研经费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已经确立,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如果以往的分配和管理模式仍不改变,投入经费的很大部分就有可能打水漂,造成巨大浪费。王志珍委员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浪费不起;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耽误不起。不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改变。” 
           政协委员们指出,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例如,几个与基础研究相关的部门都各自制定计划,并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这造成各方都紧盯所谓的“热点”,导致科研项目设置重叠。科研人员把很多时间都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科研成果的质量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在应用研究领域同样存在。同时,政府兼具多重身份: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这样的体制很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 
      针对以上问题,九三学社的政协委员们提出,希望能够建立国家科研经费分配协调机制。可考虑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政策的制定,统筹协调国家科技计划与各领域科技计划,向国务院提出科研经费分配方案,并监督和考核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合理性及效率。 
      当务之急,希望政府能够转变职能,改变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各种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式的科研基金委员会,其理事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人员组成。”王志珍委员说,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应由政府部门委托相关基金委员会评估后决策实施,并实行问责制;一般科研项目经费则由基金委员会管理,政府部门负责监督。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竣战指出,项目审批、管理和监督机构分开的做法有利于对科技项目科学有效地管理。如英国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研究理事会建立的“双重支撑体系”(dual support system),就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做法。 

      完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现在科技投入的渠道过多,一旦某人出了名、项目受了重视,就常常是多方面都要进行支持。但没有人去管投入和产出是不是成比例。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却很难申请到资金,他们需要获得支持的时候,却找不到支持方。”王志珍在媒体中指出,这种现象日趋严重。 
      这样的问题,足以说明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委员们指出了两个亟须解决的弊端:一是项目管理运行中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很不完善,在项目立项、评估中往往出现由少数人、少数单位说了算的情况,对管理人员缺乏权力制约和监督;二是科研项目经费被任意使用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不少科研单位还允许项目申请人和承担者从科研经费中提成,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只求“立项”、不求“交账”。 
      科技界的很多委员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让科学界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学术环境。委员们认为,首先要让整个项目评审程序公正,建立制约和监督机制,不但要做到科研立项公开透明,就是评审专家也应进行科学遴选,专家名单和评审结果都应向社会公布,并加强对项目的后评价。科研项目经费必须明确用途、加强监督,不得随意侵占。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