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京津冀地区调研走访报道(一)——灌溉企业应主动升级,积极应对市场化到来

发布日期:2016-09-02   来源:灌溉网 

导读

近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节水器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军、灌溉网CEO刘洋、副总经理程超一行走访了京津冀地区部分节水灌溉企业、科研院所,深入调研市场,听取一线声音,探寻产业发展之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8月24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节水器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军、灌溉网CEO刘洋、副总经理程超一行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调研。

河北省是我国节水灌溉的重要地区,今年,河北省水利厅印发的《河北省节水压采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总体方案(2016-2020年)》中明确,全省2016-2020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5以上。到2020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862万亩,全省节水灌溉率由69%提高到89%,其中高效节水灌溉率提高到77%。

调研组首站来到了河北国农节水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农)。国农是国内成立较早、规模较大,以微灌节水产品研发、制造和技术应用为主的代表企业之一。国农前总经理崔建伟、现任总经理刘继刚、副总经理王光辉、河北雨燕灌溉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川、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节水部主任檀海斌接待了调研组一行。双方就节水灌溉行业现状和趋势、国家政策形势、农业应用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方向等展开了深入交流。

                                                     

                                                                                扶植政策将微调,节水灌溉将迎市场化

刘继刚、檀海斌首先介绍了河北省近几年的节水灌溉情况。在政策扶植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力度一直很大,节水压采、千亿斤粮食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四大项目上,均给予重要的资金支持,河北省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长迅速。

“我们认为,政府扶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行业市场化将逐步到来。”作为国农的两代掌舵人,崔建伟和刘继刚都表达了同一看法。政府主要职能是引导、帮扶,最终还是要靠行业自身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企业创新升级,积极迎接市场化

在刘继刚看来,过去普遍的节水灌溉工程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与真正的应用相结合,随着水肥一体化的逐步推开,节水灌溉与作物种植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重要,而这也就给灌溉企业无论从生产还是到设计、施工,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但要懂灌溉,更要懂农艺。”刘继刚说,企业必须提早准备,积极升级,才能应对未来市场化的到来。这几年,国农公司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寻求合作,组建节水设备检测中心、节水工程规化设计中心、土肥分析中心、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等,致力于以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改造传统农业,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

“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最关键的就是找到适合不同灌区、不同作物的灌溉和施肥方法。”刘继刚以沽源为例,当地种植60万亩土豆,20万亩蔬菜,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而其中国家补贴面积仅有5-8万亩,表明,沽源地区的种植户已经基本掌握了作物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并且自主配备灌溉设施。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在政府、科研机构、灌溉企业、种植户多年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因地制宜,总结出了适合不同作物、不同地貌的多种灌溉方式,滴灌、微喷、指针式喷灌、卷盘式喷灌……百花齐放,农户最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而,市场化运作已经凸显。

                                                           

                                                                                          纵横联合,发展京津冀水肥一体化联盟

檀海斌主任还向调研组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联盟的筹办情况。据了解,为响应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的宏观战略,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牵头,拟组建京津冀水肥一体化联盟,联盟成员包括京津冀地区相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优秀的灌溉生产企业、肥料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主要是为了集合水肥一体化产业链上的各方力量,搭建适合于京津冀地区的水肥一体化交流服务平台,倡导行业自律,更好地服务于农,发挥高效节水灌溉的更大价值。

“只要在政府的有效组织下,科研院所、企业深入探索技术集成方法,企业自觉自律,最终用户积极响应,我们的水肥一体化一定能成功!”这是国农前总经理崔建伟,也是一位行业资深的老灌溉人的现场总结,调研组深受感动,同时对于我国的水肥一体化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