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通辽市:生态节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2018-04-21   来源:《内蒙古日报》 

行走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一片片农田一眼望不到边。农田里一座座蓝色或红色的尖顶机电井房十分醒目。

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业局副局长耿亚静介绍:“这里是科尔沁区推广浅埋滴灌节水项目区。在2017年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科尔沁区要在70万亩农田推广浅埋滴灌技术,实现节水增效。现在,许多村屯已经开始平整土地,为实行浅埋滴灌做准备。”

“过去,我们村打一眼机井三四十米深就能出水,现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需要打100多米才能出水,采取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势在必行。2017年我们村在4964亩土地试点搞浅埋滴灌,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地力,提高粮食产量。2018年我们计划完成4000多亩浅埋滴灌改造任务。”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介绍。

项家村只是通辽市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要“效益”的一个典型。近年来,通辽市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在发展生态节水农业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开展了独有的“通辽实践”。

政府主导 闯出节水新路

通辽市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自治区的1/4。2017年,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100亿斤,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增”。

然而,辉煌背后存隐忧:通辽市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农业用水占80%以上,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干旱缺水,水粮矛盾突出的严峻现实让通辽市认识到,必须把发展生态节水农业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打好农业节水“硬仗”。

立足“资源性缺水”和农业用水比重大的实际, 近年来,通辽市始终把节水农业列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核心问题来抓,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优化生产结构,坚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坚持压井限采,建设节水工程,推进农牧业向现代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布局,整建制推进。近年来,市委、政府连续制定了《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设行动计划》,2016和2017年将农业节水工作列为全市农村牧区创新性、突破性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托“节水增粮”行动等重点工程,按照小面积攻关、核心区示范、大面积推广、整建制推进的做法,目前,全市已建成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950万亩,占全市总灌溉面积的96%。

整合资金,助力节水农业建设。几年来,通辽市各级党委、政府、农牧部门把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设作为农村牧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在资金投入上,通过整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工程、节水增粮行动、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 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全面统筹安排,集中用于粮食功能区建设。

高标准建设,做好高效节水文章。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通辽市制定的《低压管灌定型设计及高效节水灌溉相关标准》设计、施工和管理,实施高标准管灌、喷灌和滴灌技术,重点推广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平均单井控制面积由80亩提高到250亩以上。2017年全市新增无膜浅埋滴灌85万亩,达到152.5万亩,与标准管灌相比可节水30%—50%。

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积极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将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按照自治区“提”“转”“压”的指导方针,根据全市各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引导各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7年全市压减高耗水的玉米种植面积129万亩,改种了杂粮杂豆、油料作物等低耗水作物,较种植玉米节水至少50%,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节水。

科技支撑 集成应用新技术

加快节水农业的发展步伐,必须推进高层次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

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国内首创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灌溉、装备的现代化,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据了解,总面积42万亩,覆盖5个苏木镇、73个嘎查村、6.2万人的示范园区,辐射带动科左中旗发展精准滴灌8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1亿立方米。

在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功能区建设进行连片规划,规模化经营水平逐年提升,基本实现功能区连片种植。除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外,通辽市还分别在科尔沁区钱家店镇42个村、开鲁县东风镇和开鲁镇45个村打造集中连片滴灌示范区20万亩。

示范区内,所有农田井都安装上了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应用水资源无线自组网络管理技术,并通过市、县、村三级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了精准灌溉,村民自觉地加强田间管理,变“要我节水”为“我要节水”,扭转了过去地下水灌溉用水无法管理的难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为保证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通辽市成立专业的工程规划、设计机构,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才。各旗县市区在实施操作过程中,推动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农机技术人员和专家形成联动机制,采取集中培训进村屯、进项目等方式,把下基层扶贫干部、苏木镇场干部和嘎查村干部作为培训主体,使这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成为多能合一的技术员,进田间地头与项目工程“亲密接触”,提高了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

通辽市以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建成1个市级、8个县级、215个村级节水信息化平台、4550套农灌井计量设施以及34处环境综合监测站的安装,累计完成投资5691万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开鲁西辽河灌区一处,累计完成3个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投资5875万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科左后旗东辽河灌区、奈曼孟公灌区、库伦漠河沟灌区3处,累计批复投资4500万元,工程已全面开工。

此外,为加快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辽市制定了《通辽市玉米科技高产、生态节水、循环利用技术规范》,组建内蒙古首家玉米院士工作站、玉米博物馆,依托农科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玉米核心技术攻关。

滴灌项目区浇灌时间由15天每遍缩短到5至7天,肥效提高20%、亩均节电17度、减少农药用量20%、提高土地利用率14%;科技高产技术集成应用,亩均株数由3500株提高到5000株,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每亩增产粮食300斤左右……生态节水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等粗放用水方式,真正实现了节水增粮。到目前,通辽市压减淘汰机电井3万眼,实现年农业节水6.2亿立方米,坚决守住了绿色发展的底线。

四大节水举措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做好农业节水工作,是缓解通辽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也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8年,通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生态节水农业,与土地规模经营、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资源综合利用改革相结合,高标准建设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400万亩。实施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全面推行现代农业技术集成。

下一步,通辽市以节水增效增收为目标,一手抓高效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突出“四大节水举措”,逐步建立起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阶梯水价、节奖超罚的良性运行机制,大力提高通辽市农业用水效率,努力缓解通辽市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工程节水。重点区域优先推进,围绕高产高效节水粮食功能区,重点在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等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区率先实施;优化整合国家项目,积极争取和整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增产、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连续3年每年新增项目不少于50万亩;全面系统升级改造,建设旗县级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机制节水。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工作的“牛鼻子”,通过探索开展农业水权确权登记、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及制定用水计划、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等措施,统筹推进各项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到2020年,粮食功能区范围内全面完成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管理节水。进一步完善农业灌溉生产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强化对农民用水协会和井长的管理,建立健全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强化水政监察,对破坏节水设施、拒不执行水价、无证取水、非法打井等及时依法依规处理。

农艺节水。大力推进“一增四改”和“八统一”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全面实施水肥一体化,推广农机具改装技术,与浅埋滴灌管带铺设相配套。

计划到2020年,通辽市将在10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内,在原有标准管灌的基础上,全部改造升级为不覆膜浅埋滴灌。其中,2018年完成400万亩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在全市8个旗县区建设30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总投资约24亿元;2019年完成300万亩,2020年完成300万亩。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