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现代果场示范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装备

发布日期:2018-12-08   来源:惠州日报 

                                 技术人员向种植户示范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

技术人员向种植户示范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

                               技术人员向种植户介绍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技术人员向种植户介绍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日前,龙门县农业局、县水果办在县绿盛柑桔专业合作社龙田镇石龙头基地举行龙门县现代果场示范场现场会。70多名果农观摩了果园专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施药烟雾机、割草机等先进农业技术装备演示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水肥滴灌术对果树按需施肥

在基地的水肥中心,广州农润农业科技公司技术人员转动水阀开关,排列在果园内的一个个喷头便开始慢慢渗出一滴滴略为浑浊的液体,这是肥水。这种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技术叫作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就是把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再通过铺设在地面上的滴灌管道带给果园的每一株柑桔。

记者看到,该水肥中心存放着几个装有肥料液体的塑料罐,并通过水管与各种水泵、阀门进行连接。技术人员介绍,柑桔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生长状态下,需要的肥料成分和浓度都不一样,因此该系统会根据柑桔在不同时段需水、需肥的特点对其进行量身“配肥”,通过水泵和各种阀门将液体肥料与清水按比例混合,再将混合后的肥水输送到果园柑桔树上,实现按需施肥。

“水肥一体化更大的好处在于节水节肥。”该技术人员说,过去给柑桔浇水多采用浸湿地面的漫灌方式,施肥则采用人工逐棵追喂,这两种方式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造成水和肥料的浪费。而现在,水肥通过灌溉设施以较小的流量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率,从而避免浪费。

据介绍,与传统的灌溉方式和施肥技术相比,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后的果园每亩可节肥三分之一以上,用水量却只有传统浇水方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施药烟雾机提高农药利用率

“再操作一遍给我们看看,能喷多远?喷多高?”观摩会现场,一款肩扛式施药烟雾机前围满了果农,果农纷纷向技术人员询问相关使用问题。

“农药经过这台机器雾化后,产生的烟雾大,能够全面覆盖果树,对木虱、潜叶蛾、凤蝶、蚜虫等多种虫害防治效果好。”生产该机械的深圳隆瑞科技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台雾化机在果园每亩用水约15~30升,喷施一亩约15~20分钟,相比传统喷雾器不仅省时、省药,农药利用率也在80%以上。

据介绍,该公司生产的喷雾设备产品还有自走式、悬挂式、牵引式等各种类型,能充分适应龙门县山地多、地形复杂的作业环境。“不同果园适合不同的作业方式,我们研发产品就是以果农需求为前提的,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帮助龙门果农在管理果园上更现代化,节省人力物力。”该工作人员说。

当天,现场会上还展示了多功能割草机、无毒柑桔种苗大苗种植、防虫网等先进科技装备技术,厂家代表和基地工作人员纷纷通过现场演示操作,详细介绍各类技术装备的使用、性能、优点等,并与果农进行了现场互动。

以点带面建设现代果场示范场

“农业科技的广泛使用,让我们果农受益匪浅。”县绿盛柑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先生介绍说,他在基地种植的果树有几千株。近年来,他大力采购机器,引进先进技术,果树管理效率极大提高,能轻松完成施肥、洒药、除草等生产环节,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果树的产量。

“有了这些设备,种柑桔省心多了,我已经和厂家技术人员联系好了,也给我的果园设计这么一套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现场一柑桔种植大户陈先生表示,这次交流学习开拓了眼界,回去后将加强柑桔种植技术的改进和管理,争取丰产丰收。

龙门县水果办主任黄荣生告诉记者,果树种植一直以来都是该县的优势产业之一,但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大多数果场都是靠传统方式耕作,但是近年来,人工、农资等的价格不断走高,柑桔黄龙病、粉蕉枯萎等病虫害对果树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都对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希望通过此次现场会促进果农采用先进科技的装备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接下来将以点带面高标准建设现代果场示范场,为该县水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相关新闻

10农企及合作社获得无公害认证

本报讯 今年以来,龙门县有10家农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5家大米企业认证无公害水稻面积98900亩。今年该县获得“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数量及面积是该县开展“三品认证”工作以来最多的一年。

据悉,为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龙门县农业局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精心制定《龙门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三品”认证工作方案》,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展开“三品”认证,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三品”认证面积达11万多亩,占主要农作物总面积的52.16%,是全市首个完成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三品”认证工作任务的县(区)。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吴晋翔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