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中国VS以色列:滴灌技术在新疆的较量

发布日期:2017-07-08   来源:《财经》新媒体 

    “我们这里曾经是沙漠!”昌吉州委一位干部指着眼前的一大片翠绿的棉花地说道。在他的身后,新疆恒丰公司的董事长周宇斌端来了一大筐黄瓜和番茄,正在招呼记者们赶快过来“尝个鲜”。

   这片数千亩的棉花地是恒丰公司的摇钱树。“每年一般收入在一千万(元)左右,遇上灾年也有七、八百万。”周宇斌告诉记者。从1990年代开始,昌吉州政府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端进行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将大片沙漠逐渐改造成了可耕作田地。1997年,周宇斌的公司租下了这片土地,开始种植棉花和番茄——这是最适合沙质土地生长的农作物。然而,他们在这里遇上了老问题:缺水。

   “我们试过喷灌,觉得耗水实在太大。后来改成了滴灌。”周宇斌用脚尖拨拉了一下田地的土块,现出浅埋的供水胶管。他没说每亩农田到底需要投入多少钱才能建起整个滴灌系统,但是毫无疑问,恒丰公司的盈利状况表明并没有因建滴灌系统而亏本。

   滴灌技术是昌吉州在1997年从以色列引进的,引进初期,曾遭遇过各种水土不服。以色列国小地狭,农业上推行精耕细作,使用电脑网络进行精密控制和计算,人力成本很高。以研究滴灌技术见长的新疆天业集团发给记者的材料称,以色列滴灌技术“只适合种植花卉等高附加值产品”,是“贵族农业”。在新疆动辄数千亩的广袤农田里,这种技术遇上了挑战——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均有不足。此外,“地理环境、作物的种植模式也不一样。”在一片广达5000亩的番茄地前,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高新农业发展局的副局长杜晓东说。

    在昌吉州看到的滴灌技术,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地里种的是番茄还是棉花,滴灌技术的应用都结合了地膜的使用。这个技术被称为“膜下滴灌”技术。新疆天业集团在发给记者的材料当中称自己为该技术的首创者。杜晓东对大规模使用地膜的技术解释是:首先是防止蒸发,其次是防止长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地温迅速上升。滴灌技术与地膜的配合使用,让农作物获得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作为国家级农业试验基地,中粮屯河农业园区主任赵锐敏所在的农场里,经过多次试验,最后采用了一种产自德国的可降解地膜。每一季番茄种完后,专用农用机械会在普通农田里翻出几十公斤重的地膜残片,但是在他的试验田里,一季之后的土地里,地膜降解得干干净净。

    可降解地膜比不可降解地膜的成本每亩高出150元左右。出于成本考虑,周宇斌的地里没有使用可降解地膜,但是他同样将普通地膜与滴灌技术配合应用。对于“膜下滴灌”技术的评价,他从商业角度总结道:“不会赔钱。怎么种都能够有盈利。”

     滴灌技术涉及到材料、供电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形成一个工业链条。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这一特点无疑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在呼图壁县大丰镇的一个农村里,农民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与各个农业技术部门和机构合作,大面积推广包括滴灌在内的各种先进技术,并且改变原来分片包干的做法,推行集约化耕种。这样带来了一种很有趣的结果。呼图壁大丰镇人大主席张传松对记者说,由于农业合作社的成功运营,现在全村只需要投入83个劳动力,就可以维持将近8000亩土地的耕作和收获。“将两百多个劳动力解放出来。”同时,由于各个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新技术推广带来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灌溉技术由原来的渗灌发展到地表下滴灌,再发展到智能化滴灌,最后使“滴灌技术下降到以色列技术成本的四分之一”。

   新疆石河子市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信息称,以色列滴灌技术的成本大约为2400元/亩。在2014年一篇滴灌技术讨论的论文里的数据显示,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滴灌技术费用大约为每亩900到1000元。看起来张传松说的“四分之一”有点夸张,但是滴灌技术的成本确实有较大程度的降低。按照市委宣传部的信息,应用最新滴灌技术给每亩农田增加成本大约100元,但是却会带来农产品不同程度的增产。石河子的生产建设兵团甚至用滴灌技术种出了旱稻。

    好消息是,目前不少中亚国家对这种成本低廉且又比较适合其人口较少国情的滴灌技术非常感兴趣,已经有不少来自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技术专家前来新疆接受培训。这一技术也引起了与记者同行的《今日巴基斯坦》报记者穆萨的关注。他表示,这一滴灌技术非常适合于水资源匮乏的巴基斯坦,中国的滴灌技术在中亚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当中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看起来以色列和中国的滴灌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方面谁胜谁负,已经有了答案。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