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高校节水 大有可为——北京七所高校共享节水经验

发布日期:2020-12-13   


  走在校园里,可以看到学校建设的各种雨水回用设施,透水景观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雨洪调节站等。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对雨水进行净化,雨洪调节站将中水、雨水、校园水体和再生水输送管网等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体,中水、雨水被收集,实现二次利用,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还建设了紫荆污水处理站、学生节水展廊、雨水收集池等为主体的节水科研教育基地,这里成为集水资源循环利用科研、实践和绿色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教育研究中心。其中,紫荆污水处理站的源水是校园综合生活污水和紫荆学生公寓的盥洗洗浴水,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处理后,原洗浴用水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变成了水质较好的中水,主要用于学生区的厕所冲洗,校园绿化喷灌和景观用水等。

  北京交通大学:多手段结合守好每一滴水

  从建设能源(水)监管平台、完善中水用水机制,到试点合同节水,北京交通大学探索不同的节水方式,并因地制宜地实现了多手段结合,织密“校园节水网”。

  早在10年前,北京交通大学开始涉足智慧节水。2010年,学校建成能源(水)监管平台,依托平台实时进行水平衡校验,及时发现漏水情况。2013年,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实现校内多种地下管线的三维可视化。标识管线及阀门等附属物的各类参数信息从系统中清晰可见,发生漏水时能快速找到相应阀门,施工时也能防止破坏既有管线,让漏水更加“无处遁形”。

  2016年,学校智慧节水网络再次升级,建设上水管网探漏系统,在全校上水管网布设了257个传感器,实时监测,通过分析振动信号的异常可发现漏水并报警,目前已发现疑似漏点110余处。2019年,学校又完成夜间异常用水报警系统,通过监测各个用水点夜间用水情况,并与正常值比较,“堵住”夜间漏水。除了借用智慧手段,学校还在食堂、浴室等大量用水区域完善了用水机制。2019年,学校又积极尝试合同节水,运行1年来,实现了年节水约1.5万吨。

  数据显示,通过智慧节水、机制节水、合同节水三结合,北京交通大学每年节水量可达到用水总量的10%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节水要“节流”也重“开源”

  中国农业大学以技术创新推动校园节水,不仅实现了用水“节流”,更充分挖掘二次用水,为学校用水“开源”,减少水资源浪费。

  为了用水“节流”,中国农业大学26.63万平方米绿地已经全部改为微喷、滴灌技术,通过严格控制喷灌时间,比原来的漫灌节水60%;学生茶炉、浴室洗浴喷头均安装智能IC卡装置,对开水、洗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安装节水型龙头、节水型蹲便器,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在此基础上,学校建设了能源监管平台实现了对全校104栋主要建筑用水数据的监测,通过对学校各个用水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及时发现跑冒滴漏及突发情况,减少水资源浪费。通过一系列的节水措施,中国农业大学年均节约水费支出约60万元。

  在“开源”方面,学校东校区1号、3号学生公寓,两校区浴室建设4处中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学生宿舍及教学楼卫生间冲厕和绿地的浇灌,每年为学校节约自来水11万吨。学校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等均采用透水地砖,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展节水教育 引领绿色风尚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一家以农业为特色的高校,“绿色”也就成了学校底色。在日常教育中,学校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理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节约用水就成为一项重要德育内容。

  学院将节水教育纳入学生行为准则和德育考评体系之中,在日常教育中把节水理念传导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低碳日、北京节水宣传周等重要绿色节点,学院依托特色院系水利与建筑工程系集中开展节水教育,策划专题节水宣传片,邀请学生参与拍摄,激发节水共鸣。

  在全院节水氛围引导下,团委学生会发起节水倡议书,并组织节水签字承诺活动。2018年,为进一步烘托学院节水氛围,“井盖节水宣传创作”活动启动,美术社和书法社的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井盖上开展以节水为主题的文艺创作。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一项节水传统,有新的井盖替换,就会有新的文艺作品“点缀”。一个个美观又有教育意义的井盖,已经成为学院靓丽的风景线。

  通过不同形式的节水教育,学院学生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节能育人成效显著,也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型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

  首都师范大学:四大平台实现用水智慧管理

  以建设智慧校园为契机,首都师范大学积极引入应用智慧节水技术与产品,建成了节水监管平台、地下三维管网管理平台、地下管网渗漏预警平台、智慧供水泵房管理平台,科学有效地解决跑冒滴漏现象,实现了供水、节水的智慧化管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成于2016年的节水监管平台覆盖全校区,实现了校区、建筑物、部分楼宇楼层/房间的分级计量,且针对供暖、冷却塔、食堂、浴室等特殊部位完成了计量表具的铺设,精准用水计量。2017年和2018年分别建成了地下三维管网管理平台以及地下管网渗漏预警平台,其中,地下管网渗漏预警平台实现智慧探漏,运行两年,共发现20余个漏点,节约水资源费用达50余万元。2020年,学校又建成了智慧供水泵房管理平台,对泵房24小时无人值守智能监控,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供水安全。

  此外,学校多次升级改造“校园一卡通”智能节水系统,实行饮用开水和生活热水有限、有偿使用,节水率达到了40%以上;截至2016年,学校95%以上公共卫生间的洗漱盆和小便器已安装感应冲水装置,蹲坑安装节水型脚踏阀,学生公寓盥洗室的水龙头安装恒压恒流型节水阀,节水率达30%以上;2016年,学校在良乡校区实施了中水入户管线改造工程,改造后每年可利用市政中水5万吨以上,大大节约自来水使用。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污水再利用助校园节水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的污水处理站是学校节水的“高效助手”,这座污水处理站是高校学术优势与节水理念结合的产物。

  据介绍,污水处理站分为南北两侧,南侧是污水处理的主要单元,采用生化处理A2O工艺;北侧采用MBR工艺,主要进行泥水分离。污水处理站收集全校生活、办公、教学、实验区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所生产的二次用水用来满足冲厕、绿化和补充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实现新校区全部污水零排放。据统计,污水处理站全年中水供水量达到近40万吨,自来水补水量约5万吨,建成以后处理的污水量日平均处理可达2000立方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体的摇篮,加强节水型高校建设不仅能提升学校自身精细化管理水平,更能从源头出发,厚植节水理念,引领城市节水风尚,从而加速绿色生活方式转型。

  北京是一座高校聚集的城市,节水型高校建设成效初显,但依旧任重道远。未来,北京市将总结过往节水型高校建设经验,继续以合同节水、海绵校园建设、新型节水器具推广、节水理念宣传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动节水教育融入高校德育体系,让节水理念渗入师生日常生活,让绿色生活方式转型从高校出发,辐射全社会,带动北京市节水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