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_辛岭

发布日期:2020-12-31   


2010 11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Nov 2010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

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本文通过设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1 9802008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提出 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东部地区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在确保国家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基础上,走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西部地区应走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0)06-0646-05

Setting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XIN LingJIANG He-p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We set up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use the methods of expert evaluating and layer analyzing, establish model and calcul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from 1980 2008, we know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is trending up, but the level in the east region is higher tha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central region is higher than western region. We believe that increasing the devotion to the agriculture, the eastern region changes toward the technique intensive type and funds an intensive type, leading to carry out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entral region tends to technique, labor intensive type on the base of insur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safety,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tend to the labor, technique intensive type of save water agriculture, the ecosystem agriculture and the special features agricul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alculation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进行定量测算,从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出判断,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立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则:①指标的系统性。要全面考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通过指标的合,全面体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②指标的综合性。既要考虑典型指标,也要兼顾关联性指标;③指标的重点性。重点体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④指标的代表性。选取能够反映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内容。⑤指标的可比性。指标设置既要符合各地的实际,又有一定可比性。

根据以上原则,借鉴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1- 4],参考了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评价 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和衡量标准,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经过 各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 4 项准则指标和 12 项个体


指标,用其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①反映农业现代 化投入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土地、资金、动力、科 技以及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水平。②反映农业现代 化产出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土地生 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产出水平的指标。③反映农业现代 化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农 业劳动力就业率等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标。④反映农业现代 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图 1)。

2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评价方法及模型

2.1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评价方法

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因此,选取科学、客观的评价 方法至关重要。本文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 专家评价法。请专家根据经验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和各基础指标的标准值,以及优化方向,然后进行归一化 处理,加权累加,从而计算出各级指标的量化值。这种方法虽


基金项目:2007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化的理论、道路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号:07AJY020; 2009 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农业现代化专题研究项目批号 2009YWF406

作者简介:辛 1971-女,内蒙古包头人,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蒋和平195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0- 09- 08,修回日期:2010- 09- 28


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是,若能收集到大多数专家的意见,经过正确的统计处理,就会降低主观随意性的干扰。


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系列标准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所以,它是目前农业经济科学研究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 是把复杂问题分为若干有序的层次,然后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 就每一层次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数值,构造判断 矩阵,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标准化特征 向量,计算出每一层次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进而利用 加权算术平均法算出最终结果。这种方法将归纳法和演绎法 结合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克服了专家评价法的主观随 意性,是比较先进并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

劳均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 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

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有效灌溉率

农业人均 GDP 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

恩格尔系数

农业劳动力就业率


指标名称

(%)

(万元 / 人)

农业劳动

(%)


起步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森林覆盖率

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2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评价模型

在已设计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该评价模型组合包括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测评总模型AT及其分模型。属于一级子系统模型的有: 农业投入子系统模型B1、农业产出子系统模型 B2、农村社会发展子系统模型B3 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字系统B4。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估模型组的构成和数学表达式如下:

n

ATt=W1B1+W2B2+W3B3+W4B4=ΣWi Bi

i = 1

式中,Bi 为一级子系统指数,Wi 为各级子系统权重,Tt 评价区域,t 为时期。

3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正确划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阶段需要根据一定的衡量 标准作为依据。针对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没有出现 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衡量标准的划分,在借鉴农业现代化评价标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为参考,以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农业的现状为实际参考依据,确定了以下衡量标准(表 1

根据以上标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分为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AT0.4;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0.4AT0.8;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AT0.8


4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和分析

我们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79- 2009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9- 2009 、《中国食品工业年鉴1979- 2009

《中国国土资源年鉴1979- 2009 《全国农村统计资料》

1979- 2009 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值,然后代入评价模型,对我 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4.1 全国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程度评价

(1) 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从表 2 可以看出,1980- 2008 30 年间,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变化的趋势整体是上升的,2008 年全国指数达到 0.45,比 1980 年的 0.22 上升了 135%。总体上升速度较快,说明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从整体上看已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但是,我们也看到,19802008 年的 30 年中,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虽然其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其中 19801995 年,其总体发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15 年间综合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2.13%19962008 年间,其总体发展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3 年间综合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4.27%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这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外

部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变小,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比如,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变缓,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等。 90 年代初,中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的缺点逐渐显现,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效益不高,影响我国农产品生产竞争


力;加上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因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90 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农业,对农业的投入增加较快,而且采取了各项措施鼓励农业发展,使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所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和农业基础设施改善。 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化投入水平总体来看,全国平均水平呈上升趋势,2008 年农业现代化投入指数达到 0.36,是 1980 年农业现代化投入指0.21 1.7 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是很大。

3 2008 年全国各省() 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2) 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按照


投入 产出 社会发展


可持续


综合 农业现代化


国家统计局的分区和 1980 年以来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将我



指数 水平指数 发展指数 发展指数


发展阶段








从表 2 看出,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三个 地区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发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28 间,东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3.32%,中部区综合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2.75%,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3.12%,所以,从发展的速度来,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又高于 中部地区。

2008 年,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平均指数已达到 0.58,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只有 0.41 0.33。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已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中期, 而其中一些省份如北京、上海等,综合发展指数已经达到 0.7 以上, 已接近农业现代化的成熟阶段。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为 0.41,说明已稳步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仅为 0.33,刚刚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如贵州、西藏等还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大大影响了整个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4.2 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产出水平评价

(1) 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水平。从表 3 可以看出:农业现代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水平提高的速度在各年间是不的,19801995 年之间上升非常缓慢,其平均增长速度是 0.07%1996 年之后上升速度大大加快,其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4.52%,后 13 1996- 2008 农业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5 1980- 1995 农业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的 65 倍, 可见,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对农业的投入增加较快。但我们也看到,30 年中,也有个别年份农业投入指数是下降的。

从分地区来看,农业投入指数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 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并且差异明显。2008 年东部地区农业投入水平指数为 0.51,比中部地区农业投入水平指数

0.36 0.15,比西部地区农业投入水平指数 0.28 0.23。东部地区的北京 2008 年农业投入指数达到 0.65,而西部地区云南省 2008 年农业投入指数仅为 0.23,二者相差几乎 2 倍,其主要原因是农业投入的个体指标如劳均农业投入水平、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等存在明显差异。

(2) 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从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3,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 1980- 2008 年整体是呈上升的趋势,2008 年全国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指数达到 0.36,是 1980 年农业现代化产出水平指数 0.007 54 ,由


此可见,30 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产出水平提高较快,而且其提高的幅度要远远大于农业现代化投入水平的幅度。

但是 30 年间的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其中在 1993- 1995 年之间,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达到 38.06% 19801992 年之间、 20042008 年之间,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分别为 16.78% 17.16%1996- 2003 年之间,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上升速度非常缓慢,平均增长速度只有 4.59%1993- 1995 年之间,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的平均增长速度是

1996- 2003 年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增长速度的 8.29 倍。

从分地区来看,各个年份东部省份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如 2008 年,东部地区平均产出水平指数达到 0.61,是中部地区 0.37 1.65 倍,是西部地区 0.27 2.26 倍。东部地区的北京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达到 0.78,是西部地区贵州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仅为 0.15,相差 4 倍还多。如果拿农业现代化投入和农业现代化产出指数进行比较的话,从区域间的差异来看,农业现代化产出的差距要高于农业现代化投入的差距。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农业现代化产出的重要性。 从各个子指标来看,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产出率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

4.3 农村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1)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表 3 来看,全

及东、中、西部地区 19802008 年,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总体

上是逐步上升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从 1980 年的 0.54

上升到 2008 年的 0.73,增长了 66.67%

从表 3 也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地区间的差距也

是很明显的,如 2008 年,东部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达

0.80,是中部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 0.71 1.13 倍,是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 0.68 1.18 倍。2008 年, 东部地区的北京市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达到 0.98,上海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是 0.89,处于全国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东部地区的其他省份和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也都达到了 0.4 以上,而西部地区的西藏,2008 年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只有 0.33,仅为北京的 1/3,是全国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指数最低的省份。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是很大的。

从恩格尔系数这个个体指标来看,东部地区的北京, 2008 年的恩格尔系数仅为 33%,达到了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恩格尔系数的标准,而西部地区的广西省,2008 年恩格尔系数为 53%,还处在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恩格尔系数的标准之下,二者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 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从表 3 可以看出,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升趋势非常平缓,这主要是因为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升幅度不大造成的。1980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全国为 0.18,到 2008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仅为 0.2730 年间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仅增长了 50%,单从这个指标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由此也说明,我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从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差距较大,2008 年东部省份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 0.40,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为 0.47,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最低,为 0.293。单从这个指标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西部地区, 这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4.4 全国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及重新分类

近几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从表 3 可以看出, 2008 年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已分别达到 0.730.690.670.62,并且投入指数、产出指数、农村发展指数等也处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已接近农业现代化的成熟阶段。北京和上海的各项指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 年,北京和上海农业人均 GDP 17083.91/ 人和 22636.30 / 人,全国平均水平 11091.54 / 人,北京和上海的劳均农业资金投入达到 44490.26 / 人和84673.95 / 人,全国平均水平 7858.71 / 人,北京和上海的劳动生产率达到 46022.45 / 人和 56763.53 / 人,全国平均水平 18921.56 / 人。

天津、江苏、广东发展也很快。2008 年,天津、江苏和广东农业人均 GDP 15701.29 / 人、22899.08 / 人和 12690. 26 / 人,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11091.54 / 人,天津、江苏和广东的劳均农业资金投入达到 27495.38 / 人、40246. 06 / 人和 14349.25 / 人,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7858.

71 / 人,天津、江苏和广东的劳动生产率达到 34342.66 / 39153.46 / 人和 21242.503 / 人,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18921.56 / 人。

其余省份发展较慢,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青海、甘肃、贵州、西藏四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指数都在 0.4 以下,还处在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2008 年,青海、甘肃、贵州、西藏四省农业人均 GDP 8563.22 / 人、6304.55 / 人、4542. 55 / 人和 6777.57 / 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1091.54 / 人,四省的劳均农业资金投入为 5611.94 / 人、2750.89 / 人、2115.26 / 人和 4330.24 / 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58.71 / 人,四省的劳动生产率为 12441.753 / 人、

11003.664 / 人、6996.421 / 人和 9907.267 / 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8921.56 / 人。2008 年贵州的恩格尔系数达 0.52,而北京只有 0.33,全国平均水平是 0.43。青海、甘肃、贵州、西藏四省 200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 2583 元、2284 元、2349 元和 2684 元,不仅大大低于北京和上海等接近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的省市2008 年北京和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9311 元和 10000 ,而且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 4087 元的 50%

5 对策和政策建议

5.1 增加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

一是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资金 支持,加强对农业专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审查,保证资金 能作到专款专用;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


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 化投入机制。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国家农业科 技园区、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引导涉农企业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 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所发生的有关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积极鼓励企业、民间组织、海外投资者以及 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发展以专业 协会、各类技术服务中心、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等形式出现 的新兴服务体系的建设。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培育 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 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农村 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5.2 东部地区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转变,率先实 现农业现代化

东部地区应立足区位优势、劳动力素质优势、资金优势、 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转变;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高效化、规模化、集约化、 专业化、园区化、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外向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发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外向型农业如蔬菜、花卉、水果等,同时加快发展异地农业和海外农业,引进三资资本投资农业;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东部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施农业资源规模化配置和园区化配置,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业。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应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5.3 中部地区在确保国家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基础上,走技 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中部地区应继续强化国家粮食生产、主要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强化粮棉油生产,切实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农业优势产业带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发挥其农业生产基础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优势, 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率先建成我国高产稳产优质的粮棉油基地、农区精品畜牧业生产基地、


水产养殖和多种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核心基地,引导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的基地生产,走技术、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之路;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中部地区传统农业,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重视教育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作用,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5.4 西部地区应走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劳动、 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以协调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牧业生产水平为主要目标,充分挖掘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潜力,加大特色农产品、舍饲畜牧业生产与产业化开发力度,重点建设旱作节水农业体系、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体系、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水土流失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体系、制备恢复和草地建设体系;推行保护西部有限的“基本农田”、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等农业措施,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提高基本农田的集约生产能力;加强畜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牧区牧业集约建设水平;利用西部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条件,适度发展观光农业;政府应加大公共则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的局面,加快开发西部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100- 121.

[2] 黄祖辉,林 剑.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2- 84.

[3] 蒋和平,辛 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313- 316.

[4] 王爽英.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湖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及发展方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 241- 244.

[5] 张忠根.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业出版社,2003:45- 65.

[6] 文 化.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控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 156- 158.

[7] 李燕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 642- 654.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