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生物节水研究现状及展望_山仑

发布日期:2021-01-01   

DOI: 10.16262/j. cnki. 1000-8217. 2006. 02. 002

•学科进展与展望

生物节水研究现状及展望

山 仑S' 邓西平1,2 张夕岐2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712100)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干旱是限制作物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倍受 人们关注,提髙曲位水量的生产率是皺水地区农业面临的汗峻挑战。除了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耕 作技术之外,深入了解那些限制和调控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人们雀确地鉴定和陆选生理和 育种性状,从而有可能在水分有限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生物节水就是 实江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节水的机理就是通过遗传改良和生理调控来提髙水分利用效 率。加强生物节水的机制与途径的研究,无疑会为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开拓新的思路,同时也将为 节水灌溉和旱作栽培提供新的科世依据和技术。

[关键词]生物节水,水分利用效率,耐旱性,生理调控,节水育种




1生物节水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

人类面临的第一个生态问题就是水的亏缺。在 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居于首位。我国水资源总量 为2.8万亿n?,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和亩均水资源 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而且地区分 布很不平衡: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 的6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目 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400亿nr"其中农业缺水 约300亿n?不但水量缺,水污染状况也日趋严 重’2005年初监测显示,七大江河遭污染河段已达 53.3%,特别是北方黄、淮、海流域既是我国缺水最 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由于农 业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70%,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建立节 水型社会,特别发展节水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

节水农业适宜于在所有从聲农业的地区推行, 但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充分利用 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节水农 业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持农业生产以正常速 度增长的同时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降水和大 幅度地减少灌溉用水,从而维持水资源的区域平衡 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资源时空调 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 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多个方面,其科学目标可概 括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在具体实施中 要力求提高下述比率:土壤储水量/降水量(灌溉 量),耗水量/土壤储水量,蒸腾量/耗水量,生物量/ 蒸腾量,经济产量/生物量。为此,必须采取包括工 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技术措施。其中,农业节水技 术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投资少易于推广,同时适合 于水浇地与旱地;工程节水措施虽然造价高,但由于 技术规范,作用显著,不同国家在推行农业节水的初 期阶段都处于主导地位;生物节水技术是按照作物 需水规律制定的,它的直接作用是提高蒸腾水的利 用效率,同时也是采取相应工程和农业节水措施的 依据。特别是当水的流失、蒸发、渗漏得到有效控 制,水的时空调节得到最大限度利用之后,提高植物 自身的水分利用和抗旱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可视为 进一步实现节水增产的潜力所在,也是节水农业中 未知数最多的一个研究领域。

2关于生物节水的概念及意义

作为科学用语,节水(Water Saving)与节水农业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一词是由我国研究者提出 并倡导的,与国外常用提法;高效用水(Water effi­cient ;efficient water use)意思相同,近年来已在国际 学术交流中互用。

“生物节水”一语1991年在我国科技文献中岀 现,后有专文对此进行论述U⑵。生物节水与植物 高效用水的意义相同,主要通过提高植物水分利用 效率来实现,也与植物的抗旱特性密切有关。关于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的关系,历史上曾有争 议,现一般认为,两者相互联系,但非同一性状。 2004年第四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J. Passioura则 提岀⑶,在农业生产中,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 和耐旱性(drought tolerance)概念类同于水分生产力 (Water productivity)概念,并认为,“耐旱性”向“水 分生产力”转变是一个进步,因后者能够量化⑶。近 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强调加强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的迫 切意义,认为它属于从基础到应用的一个重要中间 研究环节,有的作者还提岀发展高水效农业的主 张⑷。以色列在节水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 认的,他们将已取得的成就归结于通过釆用管道输 水和先进的灌水方法大幅度增加了农田蒸腾/蒸发, 但是随着灌溉水利用系数普遍达到0. 9左右,进一 步的潜力似乎是有限的,因此他们认为,今后必须致 力于提高蒸腾水的生产能力才能进一步在大量减少 农业用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⑸。如上所述,生物节 水主要系指提高了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 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缩写 WUE,可在单叶、 植株、群体层次上分别表达。按照生理学概念, WUE系指植物消耗单位水量产岀的同化量,通常 以净光合速率(F“)与蒸腾速率之比(P„/T)来表 示。另外,一定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与蒸腾量之 比,也属于WUE的表示方法。近年来,基于 13C/12C比率与细胞间CO2浓度及WUE有一定数 量关系的原理,G. D. Farquher等提出了以碳同位 素辨别率作为%植物快速鉴别WUE高低的技术 得到应用⑹。广义概念,即在田间群体水平上, WUE通常以地上部干物质(产量)与蒸腾蒸发量之 比(DW(yd)/ET)来表示,多用水量平衡法测定。 近年来岀现了更具广泛意义的述语:降水利用效率 (Rainfall use efficiency of crop)⑺,以单位面积产量 与其周期内降水量之比来表示,很显然,为提高降水 利用效率必须与有效控制无效蒸发和水土流失等相 联系,属于一个系统研究过程。2004年岀版的由 M. A. Bacon 主编的“Water Use Efficiency in Plant Biology”持有更全面的观点,该书序言中强调,这是 一部在分子、细胞、整株和群体水平上综合阐述水分 利用效率生物学的专著。其中有些章节还涉及流域 及生态系统⑻。可以看岀WUE不同层次上的表 达有其共性(干物质量/耗水量),可以量化,但涉及 领域广阔,与.WUE有关的性状也十分复杂,有直接 的,也有间接的。WUE与抗旱性有时呈现正相关, 有时则是负相关;WUE与产量经常是正相关,但也 出现负相关。未来的任务则是实现三者的有效结 合。一般认为,在WUE与产量关系方面存在两个 研究方向:一是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 蒸腾量,二是在不相应增加蒸腾量的情况下,显著增 加产量。显然,实现后一个方向存在更多途径,实践 中也更为可行。

3生物节水——植物自身高效用水原理

水分亏缺在作物生长期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于,要获得一定高产,允许作物水分亏缺到什么程 度。在水分条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上,长期以来存 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主张,任何时期、 任何程度的水分不足都将造成作物减产,为了获得 高产,整个生育期都必须保持充足供水,这就构成了 目前仍占主导地位的充分灌溉的理论依据;另一种 观点则认为,充足供水与适度控水交替对增产与节 水更为有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认识已不 断为专门研究和生产实践所证实。现将这方面的有 关研究进展归纳如下。

3.1水分亏缺对不同生理过程的影响程度

水分亏缺对与产量形成密切有关的各个生理过 程的影响程度和顺序不同,其中生长对干旱的反应 最为敏感,物质运输最为迟钝,不很严重的干旱反而 对其有促进作用。在轻度干旱条件下,叶片生长即 受抑制,而光合作用仍可正常进行,覆水后反而有所 升高;适度干旱条件下,小麦籽粒对花前花后光合产 物的利用率均高于正常供水处理。干旱对禾谷类作 物不同生理功能影响的先后顺序为:细胞扩张(生 长)-气孔运动一蒸腾作用(水分散失)一光合作用 (CO2同化累积)一物质运输(产物分配)。上述原理 可在节水农业实践中加以利用。

3.2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

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不同, 存在需水临界期和供水临界期的问题。对于多数禾 谷类作物而言,花粉母细胞形成到开花授粉期对缺 水最为敏感,其他时期并非都要充分供水。研究结 果表明:谷类作物从苗期到拔节前,轻度到中度干旱 后覆水对于生理、生长和产量可产生良好效果,如谷 子的同化能力和干物质增长率可超过一直充足供水 处理,同时光合速率的增加显著超过蒸腾速率的增 加,因而显著提高了 WUE;对于高梁而言,拔节前 处于中等程度水分亏缺、随后覆水的处理与一直处 于充足供水的对照相比,产量和WUE都有所提高, 且覆水后保持了较高的水势和较低渗透势,其光合 速率和气孔导度也超过了对照;玉米等作物的研究 也取得了类似效果。上述结果说明,在作物对水分 的非敏感期适当控水可产生有益作用,但非敏感期 形成机制与条件,以及需水临界期和供水临界期关 系等问题尚需作深入研究。

3.3不同作物种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应

不同作物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应存在明显差 异,这集中表现在抗旱性和WUE的差异上。研究 证明:作物种间WUE的差异十分显著,可达25 倍,品种间WUE差异也很显著,近年研究表明:在 小麦由2n-6n的进化过程中,WUE有递增趋势, 现代小麦栽培品种最高与最低相差50%以上,表现 为水地品种〉水旱地品种〉旱地小麦。说明培育高 WUE品种符合进化规律,是可能实现的。研究还 证明,不同作物对田间变动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很 大差别,在灌水量仅为充足供水一半的干湿交替条 件下,小麦与马铃薯的产量与充分供水的处理无明 显差异,但玉米减产严重,仅为充足供水处理的1/3

3.4产■、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 的关系

同一作物不同栽培条件下WUE可相差10倍。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高值往往是在中等供水条件下、 而不是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获得的,说明限量供水是可 行的。在宁夏半干旱山区的一项试验表明,当耗水量 增大至481 mm时,籽粒产量最大值为5.3 t/hm2,进 一步增大ET,籽粒产量则呈下降趋势(邓西平,山 仑,稻永忍,1995)o春小麦WUEET之间的关 系显示,当ET366mm时,产量达到4.57t/hm2, WUE12.4 kg/(mm- hm2),达到最大值;随着ET 继续增大,作物WUE则呈急剧下降趋势;分析还表 明,当ET达到最大产量所需耗水的76.2%时,作 物WUE最高,而这一 ET条件下的产量为最大产 量的86. 5%,但比最大产量所需耗水量减少了 115 mm因此,旱作条件下补充少量灌溉同步提高 产量和WUE是能够实现的,但最大产量与最大 WUEET反应存在着不吻合现象,值得进一步深 入研究⑼。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岀,干旱缺水并不总 是降低作物产量,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可能 对增产和节水都有利,其机理可初步解释为:干旱缺 水对作物的影响有一个从“适应”到“伤害”的过程, 不超过适应范围的缺水,往往在复水后可以产生生 理、生长和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在节约大量用水 的同时,最终产量基本不受影响。

为进一步阐明“补偿效应”,需要深入研究植物 高效用水及耐旱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这方面已做 了大量工作,有些微观细节基本清楚,当前面临的问 题是:多个微观机制之间以及它们与植物高效用水 之间如何相联系,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耐 旱机制的相对重要性,WUE与耐旱性的内在联 系⑻,以及水分胁迫下水信号与化学信号相互关系 等问题尚不够清晰,缺少整合性研究"°】;二是补偿 效应是在变动水环境下获得的,评价一个种或品种 的抗旱能力不仅要看其在干旱下的忍耐能力,而且 要看复水后的恢复能力,但目前耐旱机制研究多在 标准静态水分胁迫条件下进行,对环境因素的多样 性和重要性考虑不够。这当然与研究本身所处的发 展阶段有关,现在已到了引起重视的时候。建议今 后加强植物对干旱缺水适应机制的整体性研究,以 寻求特定条件下起关键作用的耐旱机制;同时应更 多在多变低水条件下开展有关实验,以使机理研究 与旱区实际生长环境相衔接。

4生物节水技术途径及展望

概括而言,生物节水途径包括了遗传改良、生理 调控和群体适应(作物互补)3个方面。其中,通过 遗传改良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应作为生物 节水的一个核心目标。

4.1群体适应

通过包括改变播期、增减密度、调整种植结构、 改进轮作方式以及实行间套混种等技术方法降低作 物蒸腾量,增大蒸腾对蒸发比例以节约田间或区域 耗水的目的,从生物学角度讲,可统称之为“群体适 应”或“作物互补”途径,看似一种农艺措施,但必须 依据于生物节水原理,其基本点是利用不同作物的 需水特性和耗水规律来进行农用水资源的优化配 置、建立节水型种植体系,在当前这是一种可在较大 范围内产生效果、较为现实的农艺节水策略。一些 国家缺水区将部分水稻田改为旱作,减少玉米种植 面积改种高梁等可视为体现这一策略所采取的措 施。在这方面,可以参考N. Van DuivenboodenN. C. Turner所作的评述[7-11]o他们强调在田间和 流域尺度上提高降水利用效率(PUE)的重要性,并 通过分析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在半干旱 地区旱作小麦生产中,产量和PUE的提高,三分之 二归于田间措施,三分之一得益于品种改良,在我国 宁夏南部半干旱地区的实验表明,不同作物WUE 的变化顺序为豌豆〉糜子〉谷子〉春小麦,苜蓿的 ET值最高,达379 mm,平均高出其他作物42%,认 为粮豆轮作用水经济,利于培肥地力,是该地区的适 宜轮作方式,粮草轮作的推行则是有条件的[⑵。

4.2生理调控

(1) 有限灌溉

根据上述适度水分亏缺下可产生补偿效应的原 理,建立有限灌溉(非充分灌溉)制度,将是面向未来 的一项必然选择。在实验和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不 少利用少量补充供水取得显著增产的实例。当前的 问题是:如何推行到大田,得到广泛应用。应当指 出,推行有限灌溉不是没有风险,而且需要具备一定 的条件。因为在复杂的田间条件下,某种水分条件 对作物“有益”还是“有害”是处在迅速变动之中的, 如掌握不好,不及时,“有益”将转变为“有害”。前苏 联历史上就曾发生过按一定干旱程度下光合作用速 率不减的实验结果减少对春小麦灌溉次数而遭受大 面积减产的例子I”】。因此,为实施有限灌溉,一方 面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常规灌技术和方法去 实现;另一方面要采用新技术,逐步向精确灌溉的方 向发展。可将精确灌溉视为精确农业的一部分,它 是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 田进行“有限”供水的。当前,实施精确灌溉必须具 备以下几个条件:(1)掌握可靠详细的作物需水规 律资料;(2)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 和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3)提供使两者相御接的 大量技术参数,特别是作物水分亏缺程度指标,并将 这些指标转化为遥感标识和模型;(4)应用先进的 适宜灌水方法。以上条件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 得以实现,这是为推行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用水与合 理灌溉所必需的。

(2) 合理施肥

通过合理施用肥料,调节水分-营养-产量之间 的关系,是提高缺水地区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 率的有效途径之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10余 年期间,我国北方旱区粮食产量提高了约一倍,其中 化肥的作用占到了 50%0其具体作用可归结为:

(1) 低产条件下普遍缺乏水肥营养,生长受到限制, 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增施肥料后解除了生长受到的 抑制,使群体郁闭变增大,因而增加了蒸腾/蒸发。 在宁夏年降水量400—450 mm条件下的一项试验 表明:在亩产200kg以下的低产田,亩增施一定数量 化肥,平均产量提高了 57%, WUE提高了 49%,ET仅增加了 8%o (2)无机营养对植株光合作用 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蒸腾耗水的促进作用,故明显提 高了单叶、个体和群体的WUEO (3)施肥促进了根 系扩展,一定条件下可增加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 起到“以肥调水”作用。(4)合理增施N,P,K还可 以增加植株的生理抗旱性,特别是P素营养,具有提 高御旱和耐旱能力的双重功能,表现在:提高了根冠 比,增大了气孔导度和根系水导度,增强了细胞膜的 稳定性、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能力,促进了蔗糖从 光合器官输出等Mm]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中的 水肥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研究的主题,今后拟围绕 节水抗旱这个中心,作进一步的水肥耦合关系及其 量化研究。

(3) 化学调控

据文献记载,迄今为止已研制出的与抗旱节水 有关的化学制剂已不下百余种,但在大田中得到应 用的不多,在我国,进行过较系统研究并得到一定应 用的有黄腐酸等数种。黄腐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既 能在一定程度上关闭气孔降低蒸腾,又能促进根系 发育两个方面,一定条件下抗旱增产效果明显〔16〕。 利用CaCl2浸种以增强作物抗旱性的技术始于20 世纪50年代,在我国一些省区曾一度进行过较大面 积示范,干旱条件下有一定增产效果。由于已经证 明Ca在保护细胞质膜和叶绿体膜结构完整性以及 抗脱水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加之近期Ca2+作为胞内 信使的研究不断深入,因此,钙对提高植物抗逆性的 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我们研究组用CaCl2GA混 合处理种子,证明两者在生理代谢上起到互补和叠 加效应,使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结合,小麦单叶、 植株、群体的WUE分别提高了 9%11%15%, 一般增产8%—15%'”]。在抗旱节水化学制剂的选 择方面,过去研究的重点多是抗蒸腾剂类,建议今后 在深入阐明植物抗旱、节水机理的基础上,从多个途 径选择化学制剂,包括减少蒸腾,增强吸收,提高耐 力,促进诱导等,以促使这一技术途径的深入发展, 在实际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3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

WUE是一个可遗传性状,高WUE是植物适 应缺水环境、同时利于形成高生产力的重要机制之 一。定向培育高WUE品种有其遗传基础并符合进 化方向,是可能实现的。但确定控制作物WUE的 主要形态和生理指标比较困难,这与WUE是一个 复杂的综合性状有关。在常规育种方面,澳大利亚 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如选育幼 苗早发以增大蒸腾/蒸发以及生育后期物质运转能 力强以增大经济系数的新类型来提高对自然降水的 利用效率;也曾尝试选育根系导管直径小以减少前 期过多耗水的类型),取得有限的成功,但严格地讲 尚未形成切实可行的选育高WUE品种的技术路 线。作物抗旱性不但是多基因控制的,而且是通过 多个途径实现的,同样是一个复杂性状,特别是耐旱 性和丰产性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常规育种条件下,在 现有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中耐旱性很少成为适应 干旱的决定因子。鉴于此,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作物 抗旱性和高WUE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功能,从而通 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基因重组,以创造节水耐旱与丰 产兼备的新类型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所在。

据报道,已有上百个与植物耐旱性有关的基因 被克隆U°],并获得了不少与不同机制相联系的耐旱 转基因植株。J.-K. Zhu (朱健康)在北京召开的国 际农业科技大会的报告中提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 通过生物技术突破培育出的抗旱(抗性)商业品种, 不少研究者强调,单个耐旱基因作用有限,需要转移 多个基因,并联结起来进行系统整合分析'⑻。关于 以高WUE为目标的转基因研究,目前已有一些将 与高WUE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的例子,但直 接克隆高WUE的研究很少,美国科学基金会2001 年启动了植物(如南芥、水稻、蕃茄)水分利用效率基 因组研究。E. Sivamani报道将来自大麦的HVAI 基因(属第3LEA蛋白)转入小麦,使转基因小麦 后代的WUE得到了改良和提高(高出对照 22% )'1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J. Masle2005年在 "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 “The ERECT A gene regu­lates plant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n Arabidopsis” * 文,被认为是植物抗逆基因研究中的一个突破,使减 少田间植物用水成为可能,具有普遍意义[2。】。

运用转基因技术获得节水耐旱新品种、新类型 无疑是缺水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目 标,具有良好前景,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要在田间实 现,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为此, 结合我国情况,提岀以下几点意见和认识:

(1)挖掘节水耐旱种质资源是做好植物抗旱性 和WUE遗传改良的前提。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 的实际,应更多重视高WUE.耐脱水、中产性状,而 不是强吸水,多耗水,高产性状。

(2) 重视不同层次上节水耐旱育种的相对独立 作用及相互关系,实行多学科协作,将常规育种和基 因工程育种有效结合起来。基因工程育种利于打破 种间界限和克隆独立抗旱性状,在抗逆育种领域将起 到关键作用,但其实际作用和效果还有待逐步明确。

(3) 当前将获得耐旱节水转基因植物研究的重 点放在林草植物上更为可行,因与一年生农作物相 比,林草植物丰产性与耐旱性的矛盾较小,生态效益 在先,一旦存活下来就有机会实现其防护与产岀目 标。

(4) 从技术入手和从机理入手并进,切实加强 生物节水基础研究,如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耐旱机 理,明确不同耐旱机制在增强植物整体抗性中所起 作用大小,以寻求起关键作用的耐旱主效基因;扩展 WUE的研究思路,从节水或增产两个方面,多途径 地研究提高WUE的机理与策略,以及进一步澄清 WUE耐旱性、产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WUE与 耐旱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为建立 科学有效的选育路线和方法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 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生物节水——植物高效用水研究是当前国际上 生物学及有关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200310月 在我国陕西杨陵召开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会议,吸引了诸多国际知名植 物水分关系方面的专家参加,说明了这一趋向。在 我国,生物节水研究与应用不仅在学术界受到关注, 而且得到有关管理部门和产业界的响应,已在一些 会议、规划、项目中得以体现。但是,总体看,生物节 水研究尚处于待突破阶段,为取得大的成效还需做 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因此,客观评价生物节水研究 已取得的成绩,科学展望未来的发展,就一些不同观 点和不确定因素充分交换意见,以对其在发展节水 农业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作出正确判断,并提出有关 建议,应当是我们这次会议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致谢

本项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 向项目(KZCX3-SW-444)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 生创新计划项目(05ych023)资助。

参考文献

[1]山仑.生物节水的应用与潜力.科学时报,200463日.

[2] 元春.开拓中的蹊径:生物性节水.科技导报,1999, 10: 3—5.

[3] Passioura J. Increasing crop productivity when water is scarceFrom breeding to field management. In 4th international crop science congress, Brisbane, Australia. 2004, Sep. 26th toQt 1st.

[4] 张正斌,徐萍,董宝娣等.水分利用效率——未来农业研究 的关键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 27: 52-61.

[5] Stanhill G. Irrigation in a Israel: past achievements, pres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In J S C Liu ed. Water Use Efficiercy in Agrculture. Priel publishers. 1992, 6377.

[6] Farquhar G D, Richards R A.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lant car­bon correlates with water-use efficiency of wheat genotyp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984, 11: 539552.

[7] Turner N C. Agronomic options for improving rainfall-use effi­ciency of crops in dryland farming syste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4, 55: 2413—2425.

[8] Bacon, M.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Plant Biolog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9] Deng X P, Shan L, Inanaga S. High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supplemental wata* by wheat. Trans. CSAE, 2002, 18 : 8491.

[10] Chaves M M, Maroco J P, Pereira J S. Understanding plant responses to drought-from genes to the whole plant.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2003, 30: 239—264.

11] van Duivenbooden N, Paia M, Studer C et al. Beukes. Crop­ping systems and crop complementarity in dryland agriculture to increase soil water use efficiency: a review. 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0, 48: 213236.

[12] 刘忠民,山仑.宁南山区草田轮作研究:.不同轮作制度下 的农田水分平衡.水土保持学报,1993, 7: 67—71.

[13] 马克西莫夫(H.A. Maxinov).关于植物的抗旱和抗寒.马克 西莫夫院士选集(上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67­446.

[14] Raven J A, Handley L L, Wollenweber B. Plant nutri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p. 162188, In B M A e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Plant Biolog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15] 张岁岐,山仑.氮磷营养对小麦水分关系的影响.植物营养 与肥料学报,2000,6: 147—151.

[16] 许旭旦,诸涵素,杨德兴等.叶面喷施腐殖酸对小麦临界期 干旱的生活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植物生理学报,1983, 9: 39—46.

[17] 山仑,郭礼坤.干旱条件下钙与赤霉素混合处理种子的生理 效应及增产效果.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 12: 85—91.

[18] Zhu, J-K. Salt and drought stress signal transduction in plants.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2002, 53: 247_273.

[19] Sivamani E, Bahieldin A, Wraith J M et al. Improved biomass productiv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under water deficit condi­tions in transgenic wheat constitutively expressing the barley HVA1 gene. Plant Science, 2000, 155: 1—9.

[20] Masle J, Gilmore S R, Farquhar G D. The ERECTA gene reg­ulates plant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n Ara bidopsis. Nature,

2005, 436: 866—870.



ADVANCES IN BIOLOGICAL WATER-SAVING RESEARCH
CHALLENGE AND PERSPECTIVES

Shan Lun1,2 Deng Xiping1,2 Zhang Suiqi2

(1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AS, Wangling 712100;

2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Abstract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by crops continues to escalate as a topic of concern because drought is a restrictive environmental factor for crop productivity worldwide. Greater yield per unit rainfal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s in water-limited agriculture. Besides water-saving by irrigation engineering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limiting and/or regulating yield now provides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identify and then precisely select for physiological and breeding traits that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and drought tolerance under water-limited conditions, biological water-saving is one means of achieving this goal. A definition of biological water-saving measures is proposed which embraces improvements in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and drought tolerance, by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The preponder­ance of biological water-saving measures is discussed and strategies identified for working within natural resource constraints. The technolog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biological water-saving could provide not only new water­saving techniques but also a scientific base for applica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Key words biological water-saving, water-use efficiency, drought tolerance,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water saving breeding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