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高建恩研究员在中国水利现代化高级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2006-11-20 作者:      来源:     

 

贫困干旱农村地区水利现代化的对策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 要
  本文在探讨农村水利现代化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新时期我国贫困缺水地区的基本现状,发展贫困缺水地区新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加快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政策建议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代化,贫困地区


  一、 农村水利现代化之基本特征


  进行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明确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基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应该具备:饮水安全化,用水便利化、节水高效化、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安全化是农村水利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包括饮水安全与其它用水安全。截至2000年,全国农村仍有3.79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5000多万人需要远距离挑水或拉水吃,3亿多人饮用水水量不足、水质达不到国家标准。用水安全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用水便利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另一基本特征,包括生活用水自来化、生产用水便利化等;节水高效化是指农村各种用水都要采取节水措施,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可持续发展化,是要以新农村水资源承载力为前提,即满足生活、生产、生态及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同时保证水资源健康循环及水生态安全,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贫困缺水农村地区水利现代化处在一个关键和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时期,我国扶贫将由过去的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将有592个贫困县7587万人需要扶贫。这些地区多位于干旱半干旱资源型缺水或季节性干旱缺水地区,水利现代化任务异常艰巨。


  二、 贫困缺水地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干旱缺水、水少地多、不利水土组合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类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和管理粗放,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用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贫困缺水地区水利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
  1、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到2004年底,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3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按地区统计,西部地区人口为1.25亿人,中部地区为1.38亿人,东部地区为6985万人。按水质和缺水问题分类,存在水质问题的人口为2.27亿人,存在缺水问题的人口为9558万人。贫困缺水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区连基本的饮用水也无法保证。
  2、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是贫困的另一主要原因。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 亿人(占农村人口的 27% )、1.5 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 8000 多万人、6000 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地处陕西省东北部黄河沿岸的国家级贫困县佳县降雨稀少、水资源奇缺。根据有关部门提供资料,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31.7 m3,是所在地榆林地区人均占有量979 m3的85%,分别占全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63.9%和36.1%,属极端缺水地区。
  3、水资源分布不均,配置难度大
  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除自然条件差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有些地区地方病严重,如痴呆症、大骨节病等。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的贫困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不但水资源紧缺,分布不均,而且配置难度极大。
  4、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失调、环境脆弱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其典型特征是水土流失严重,对大江大河水环境影响巨大。据国家林业局二OO五年六月发布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表明:全国约有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约有2100万hm2农田遭受荒漠化的严重影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km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t,另外,大面积的草场由于荒漠化造成牧草严重退化,载畜量下降,而这些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地区主要就位于西部贫困地区。从现实状况来看,几乎所有的西部贫困县都面临着生态恶化的严重局面,其中不少贫困县又位于生态影响波及面很大的区域,如在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敏感区就有135个县是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22.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创世界之最,位于黄土高原的佳县处于黄土高原第Ⅱ副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侵蚀模数20000t/y.km2以上,其中佳芦河年侵蚀模数高达30700t/y.km2。贫困缺水地区严峻的生态环境,不但涵养水源能力严重降低,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而且对大江大河健康生命造成巨大影响。
  5、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用水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贫困缺水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水利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已建的水利设施、设计标准低、设施不配套,不但用水保证率低,而且水资源利用率更低,浪费严重,基本没有采取节水措施。在水资源需求总量中,农业用水比重较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小。例如,2005年佳县总供水量1141万m3中,农业用水占95.4%,其中灌溉用水749万m3,约占总需水量的67% 左右,人畜饮水323万m3,约占总需水量的28.4%左右;城镇生活用水50万m3,约占总需水量的4.4%左右;工业用水19万m3;占总需水量的1.7%左右。与全国比较2003年农业用水(含林业、湿地等)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88%下降到66%,工业用水由10%提高到22.1%,城镇生活用水由2%提高到11.9%。说明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农为主,低于全国发展水平。


  三、 水利现代化的思路


  1、 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进一步做好水利发展规划
  贫困地区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与贫困相联系的是这些地区多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文化落后,以农为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对贫困地区人员流动、物业运输、产品销售等行业的辐射带动吸引作用影响巨大,不适当的建设布局有可能因人力资源流动而带来边建设边遗弃工程浪费问题。因此,需要贫困地区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水利建设规划,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正确处理水利与发展经济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障饮水安全、维护健康生命是人对水的第一需求,首先需要保证饮水安全。贫困地区居民点分散,需要大力发展微型雨水泉水利用工程,解决饮水燃眉之急。对于条件较好,具有较小规模水源地区,有必要兴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对于在供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高氟、高砷、苦咸水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
  2、 因地制宜、开源节流并举、区域协调平衡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该遵从开源节流并举,节流为主原则。首先是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其次应通过修建调蓄工程,调节降雨径流时空分布。贫困缺水地区不但年产水量少,而且年内产水量相差很大。降水与作物需水严重错位,发展农业生产只有修建一定的蓄水工程,对降雨径流进行时空调控,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产业;三是优化配置原则,加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在合理引用地表水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对地下水的调蓄,还应加强地区间的水量调配,运用工程措施,将相对丰水地区的水调配到相对缺水地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区域协调平衡。
  3、 调控降雨径流、高效利用水资源是黄土高原贫困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
  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是黄土高原地区成为我国两大片极度贫困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592个贫困县、8000万贫困人口中,黄土高原就有126个贫困县、230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象佳县等黄河中游54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治理的关键是解决干旱与水土流失的矛盾,方法是调控降雨径流并高效持续利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在沟道治理上需要加强淤地坝建设力度,争取对淤地坝进行综合运用。在坡面治理上,在保证基本粮田基础上,尽量退耕还林还草,发挥自然修复能力。修建梯田要加强规划,尽量修建隔坡梯田,发挥坡面雨水集流和平面蓄水功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要大力植树造林,营造水保林草,加大山区绿化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干旱气候、涵养水土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4、 作好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积极性
  2005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了政策。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织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以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给予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极大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积极性。


  四、 政策建议与具体措施。


  1、 加强用水规划,推动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健康发展
  我国类似贫困地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文化落后,以农为主,发展后劲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贫困地区人员通过劳务输出形式向发达地区流动、致使部分贫困山村自然消失。在此条件下,需要这些地区仔细作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水利建设规划,以解决农村饮水解困为核心,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防止出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的边建设边遗弃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以保障农村缺水贫困地区用水安全为核心,积极发展微型水利工程。
  雨水集蓄、泉水利用等微型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小,综合利用价值高,能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水质良好,适合贫困偏远山区农户分散特点。大力发展集雨等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重点解决甘肃陇中、宁夏南部山区、晋陕蒙接壤区、西南喀斯特地貌、高砷、高氟、苦咸水及其它易发生季节性干旱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和生产用水。
  3、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节水农业
  由于贫困地区长距离引水和跨流域调水需耗费大量投资,水价昂贵,用于农田灌溉,经济上农民将难以负担。因此,应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地表、地下水资源,充分发挥雨水、微咸水、废污水、高含沙水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尽量依靠当地水资源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采用何种战略发展节水农业,是一个地区节水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目前每公顷年均水利投资只有150元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节水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立足国情,走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发展道路。西部地区、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旱地可以发展投入较少、标准较低的节水农业,即充分挖掘利用具有我国特色的节水技术,如抗旱坐水种、膜上灌、长畦分段灌、小管出流、果树土渗灌、点浇点灌等。这些技术虽然有许多不足,但在许多地方有投入产出比高、适合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特点,应该充分开发利用。
  贫困缺水地区川道盆地部分地区修建的灌溉工程,用水粗放,浪费严重。应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改进地面灌溉等灌区工程改造及水资源优化调度作为贫困地区灌区发展农业节水的主攻方向,采用适合不同地区的低成本输配水技术和灌水技术。
  4.调控降雨径流侵蚀,高效持续利用水土资源
  我国贫困缺水地区,多位于大江大河上中游,干旱或季节性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生态环境脆弱,对水环境及大江大河健康生命影响巨大。通过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利用工程、生物、农艺及化控等综合调控降雨径流侵蚀手段,调控降雨径流侵蚀,减少水土流失,高效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既有利于贫困地区水土环境改善,又涵养水源,有利于大江大河水环境及健康生命维持。因此,要以调控降雨径流,高效持续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在大江大河上中游生态脆弱贫困山区,在保证基本农田面积条件下,加大退耕还林草力度;而对黄土高原地区,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发展坝地农业和隔坡梯田等沟道坡面径流调控工程,调控降雨径流时空分布,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减少入黄泥沙,发展区域经济。
  5.加强节水科技应用,提高特色产品品质
  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环节是目前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品最为薄弱,且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抓好这一方面的技术应用,具有广阔前景。首要目标是加强节水科技应用,提高特色产品品质。要探索适宜于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灌水规律、节水灌溉制度,研究节水新技术如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在贫困地区应用的可能性,前者可使灌溉水的生产效率达到1.5~2.0kg/m3以上,后者比常规地面节水技术节水33.3%。
  6.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素质。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文化落后,许多地方尚不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很难设想,依靠文盲和半文盲,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担负起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任务。因此,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是首要任务。同时,要加强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节水、养殖、市场等专业技能培训,以便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五、结语


  用水安全化,便利化、节水高效化、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化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贫困缺水地区新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做好水利现代化规划、协调区域用水平衡;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涵养水源;发展降雨径流利用等水源建设工程,推广用水环节节水特别是节水灌溉及节水农业技术应用,强化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适应贫困缺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水利体系,逐步提高这些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最大限度利用好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充分发挥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高建恩
  gaojianen@126.com
  2006年9月26日


  参考文献:
  [1] 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1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4-05-14
  [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
  [4] 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软科学SOFT SCIENCE,2002 Vol.16 No.6 P.76-7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2001.10.16
  [6]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水利部、国家计委: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200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农水司: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2005
  [8] 吴普特,高建恩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新论,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9月。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