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内蒙古河套灌区发现并确认一批百年水利工程遗迹

发布日期:2009-09-07 作者:      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本站讯 (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何军)近年来,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不断加强水文化建设,随着“二黄河水利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和被国家评为第九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该局水利文化建设亦呈良好、快速发展态势。据了解,近日,该局通过资料整理并邀请老水利工作者现场指认等多种方式,确认了杨家河、黄济渠及上世纪中叶的水利工程遗迹。

    河套灌区水利开发建设历史悠久,工程遗存丰富,是弘扬和繁荣河套水利文化重要的物化形式。据河套灌区管理总局负责人介绍,2008年,该局结合全国第三次水利文物普查和第九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工作,集中力量对“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内的水利工程遗迹进行普查和认定。从总干渠一闸分水枢纽到先锋桥的“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内,有汉代沃野、临戎县城,是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等古籍记载的汉代“枝渠东出”经过的地方。特别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黄济渠、杨家河等百年老渠,引黄工程等遗迹尚可辨认。

    为抓住机遇,抢救文物,通过景区内古老水利工程遗迹展现河套水利文化的丰厚底蕴,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在认真做好史料甄别的基础上,邀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这一带工作的老专家进行现场指认。通过努力,确认了一批水利工程遗迹。

    一是杨家河引黄古河道遗迹。杨家河作为河套灌区十大古老干渠之一,由地商杨满仓、杨米仓出资于民国6年(公元1917年)开挖,杨家“祖孙三代”开挖杨家河的历史故事至今在河套广为流传。现存遗迹就是当年杨氏三代从黄河引水的古渠道。1952年,杨家河改由解放闸(现总干渠一闸分水枢纽工程)取水后弃用。该遗迹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三角城村境内,南起总干渠南、防洪堤高兴兴圪旦处北堤下,北至110国道北杨家河现渠道,全长约6千米左右,遗迹轮廓清晰,河道基本完好。现有些段落已成为鱼塘或排水沟道。

    二是黄济渠引黄古道遗迹。黄济渠是河套西部地区原南北河之间一条重要天然支流,原名黄土拉亥河。现存遗迹是陕西府谷商人杨廷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黄土拉亥河上游杭锦旗领主商榷,用水租银疏浚的引黄渠道。遗迹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三角城村八社境内,从高兴兴圪旦处沿防洪堤南堤下由西向东,模糊可辨的遗迹约数百米,其余部分多为修防洪堤所破坏。

    三是国民政府拟修黄杨闸遗迹。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叶,国民党绥远省政府采纳以王文景为首的水利技术人员提出的绥远省后套灌区四首制引水方案,在现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境内筹备兴建黄杨闸,以调节杨家河给乌拉河与黄土拉亥河供水。该项工程从筹备到施工历时14年,终因经费短缺,工程技术设计不完备等原因,于1949年秋停工,只施做了些基础工程。现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三角城村八社境内高兴兴圪旦防洪堤北堤外约300米左右处仍留存两个分别置于废弃河道两岸高约4米左右的稍坡(跌哨棒用的土高台,现保存完整)和一个大水坑。据考证,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四是解放闸引水渠遗迹。1952年解放闸(现总干渠一闸分水枢纽)兴建后,直接从黄河开挖一条引水渠至解放闸,为乌拉河、杨家河、黄济渠和清惠渠、民兴渠供水。1960年,总干渠开挖后该引水渠弃用。遗迹在现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解放闸四社境内总干渠一闸分水枢纽南,呈南北走向,全长数百米。

    河套灌区管理总局负责人说,这些遗迹的发现,对研究河套黄河段落的变迁、河套农业开发、河套水利发展以及弘扬河套水利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这些遗迹体现了历代河套人民开发河套、建设河套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开展,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将协调有关部门对这些遗迹进行进一步确认,并采取相应的修复与保护措施。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