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调研呼吁:黄河流量急减少 拯救黄河刻不容缓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我国是最严重的缺水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人均的1/4。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过度砍伐、开垦造田、围湖种地、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诸多因素,黄河流量也在急骤减少,不仅威胁到工农业生产、居民饮用,而且危及国家盛衰、民族兴亡。拯救黄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当前黄河的五大问题
一、黄河流量明显减少:我出生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靖远县的黄河边,又在黄河源头工作12年。自古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这个天就是指甘、川、青三省交界之处(四川的阿坝、若尔盖、甘肃的甘南玛曲县、青海的黄南、果洛、玉树县等)。这里也是三江源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始森林茂盛,草原丰美,雪山连绵,湖泊密布,沼泽成片,水源丰富、大小河流300多条,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优良牧场。近几十年由于无计划砍伐树林、耕草种田、过度放牧等原因,原始森林所剩无几,草原退化,雨量减少,沙化加剧。据玛曲县水文站资料:黄河在玛曲境内的流量20世纪70年代为472.6m3/s,90年代为393.3m3/s,其中1996年达到303m3/s。今天的黄河流量在甘肃靖远段近60年已减少大约2/3,在黄河源头玛曲县减少1/3。从1972年到1998年,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221天,断流河段704千米。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许多沼泽湖泊已变成沙滩。
二、雨量明显减少:2006年是北方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之年,降雨很少。2009年北方又逢大旱,100多天未见雨雪,达到38年来最长纪录。就拿我家乡靖远县靠天吃饭的曹岘、若笠、石门、兴隆、双龙、永新、高湾等乡镇来说,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雨水丰沛、粮食丰收、牧草茂盛,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年干旱,甚至颗粒不收,人畜用水十分困难,大部分农民搬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国家也很重视该地区的缺水问题,2007年回良玉副总理亲自视察人畜饮水工程。此外甘肃河西走廊雨量减少,民勤县的许多乡镇因天旱不下雨无水而全部成为生态移民区。2006年四川、重庆也出现百年不遇的少雨干旱现象。年降雨量减少已从北方向南方扩展。照此下去,雨量减少的情况会一年比一年严重。
三、荒漠化程度严重:甘肃是沙化的主要省份之一。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接地带,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之一。民勤的沙化面积是总土地的94.3%。两大沙漠逐渐合拢,吞噬民勤绿洲,迫使人们离开家园,并向我国中心地带推进,每年吞噬大约4000km2的土地,民勤将变成第二个罗布泊。民勤的生态恶化,已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多次指示,“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更不能让民勤这个沙漠中的绿洲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敦煌绿洲的沙化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扩展,月牙泉的水位由10m深降到2m,面积由22亩减缩到8亩,流向敦煌的党河、塔里木河等几条大河已全部断流,土地沙化日趋加剧,绿洲严重萎缩,这种沙进人退的局势如不及时遏制,敦煌将重蹈“楼兰”覆辙,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月牙泉将不复存在。温家宝总理曾先后两次就敦煌生态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敦煌生态保护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快进行”。草原退化不断加剧,根据甘肃省沙漠普查监测资料,黄河源头的甘南玛曲县20世纪60年代沙化草地仅是零星分布,到1980年、1985年沙化土地面积增加到1400hm2,1994年增加为4798hm2,1999年增加到6080hm2,最近达到7136.77hm2,采用TM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沙化从零星分布向局部集中连片发展,沙化面积迅速扩展,沙化程度不断加剧,占总面积的41.38%,属于重度沙化。荒漠化从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向其他省份扩大,沙尘暴频发已创新高,危及北京,远至日、韩等国。
四、地下水到了极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种自然储备方式。它作为淡水资源的库存,主要是应急备用,而不是长期开发利用,反之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大量开采地下水,把它当作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普遍做法。我国约有300多大中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给生产、生活之用。由于过度超采,现在以每年1m的速度下降,导致地下水严重匮乏,并出现地面沉降,如河北、山东、天津等部分县市地面沉降,被抽空的地层不会长期保持疏干,若没有洁净地面水补充,造成海水和污水乘虚而入,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一旦发生,就很难逆转。地下水的超采又导致地面湿地减少而干燥,形不成湿气又加重雨量减少。地下水普遍超采是水资源危机进入极端恶化的标志。
五、河水污染严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污水处理落后和滞后,导致我国污水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据调查,不能饮用的河水,占七大水系的近40%河段和流经城市的78%河段,许多河流已无法让鱼类继续生存。中国的水污染已从点向面,从城市向农村、从大江大河向小溪流扩散。卫生部2008年2月18日公布了我国首次针对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开展的大规模调查表明,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的超标率为44.36%,地面水超标率为40.44%,地下水超标率为45.94%,集中式供水超标率为40.83%,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治理的投入
1.党和政府要把拯救黄河水资源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国家对黄河水的抢救要采取果断、有力、强硬措施,集全国的人、财、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去年国家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对黄河水资源拯救的投入微乎其微,重视不够。今后要加大投入。
2.西南水资源丰富,应尽早将西南的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的水引入黄河,缓解西北和华北水资源紧张,改变整个北方生态环境,减轻对南方的压力。此项目望尽早论证、立项、上马。
3.加强黄河水源涵养营造和保护,是草原植被的重要部分,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工程,凡是黄河源头居住的农牧民尽可能搬迁,或国家给予补偿,重点解决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从事封山育林,种草植树,保护生态的事业,而不是继续破坏。切断贫困――生态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链,遏制人为破坏,让脆弱的草原林地静养生息、恢复元气。
4.加强黄河水源的保护。在黄河水源周边严禁建立污染环境的企业,已经建的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使各类排放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能达标的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搬迁;同时严禁居民生活污水、医院、饲养场污水向水源排放,确保水源不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