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是个系统工程
水资源短缺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很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尽可能地“开源”之外,“节流”的巨大潜力日益被重视起来。日前,记者随“节水中国行”新闻采访团赴河南、陕西这两个缺水大省采访,从农业节水、城市节水、生活节水等不同层面对目前这两省的节水现状进行调查。给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节水绝对是个系统工程,而我们的社会真正转变为节水型社会也绝对任重道远。
首先,节水应该是从个人思想上就该时刻绷着根弦,当然通过提高水资源的收费价格,从制度上也可以实现约束人们浪费水资源行为的结果,但是制度永远不可能天衣无缝,真正的约束该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对水资源的珍惜。在此次采访中,河南省体工大队大队长祝福祯节约用水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并持之以恒的理念,颇令记者感动和认同。“勿以善小而不为”,集腋成裘的话语想必人人都知道,但像祝福祯一样,再向前具体行动一步并持之以恒,也许是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应为之努力的。
水是农业的命脉。目前我国节水的最大潜力也在农业。在河南许昌,记者实实在在地目睹了喷灌、滴灌带来的好处。但是,记者也不禁想问一句,对于最最广大的普通农民而言,又有几人能掌握如此高效益的种植技术和商机。如果仅仅是种植最为传统的小麦、玉米以及其他一些大田蔬菜,那么按照目前的投入产出比,农民怎会有积极性去采用喷、滴灌这样的设施?在地方政府提供给记者的文字材料中,常常提到,“喷、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的推广不畅首先是因为农民的觉悟问题,农民仅仅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没有积极性。”但记者想说的是,对于目前绝大部分收入尚属这个国家最低层的农民而言,要求其“公而忘私”地以整个社会的水资源节约为先的想法既不合理,更不现实。如何从国家角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节水基础设施的投入,或许才是迫切又合理的选择――虽然农业税早已取消,但大多数农民负担依然不轻。节水的责任还是多加一些在相对而言负担更轻的群体肩上吧。
一个缺水型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道路,往往可以成为思考一个缺水型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时的基本缩影。如果是这样的话,西安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探索将格外有意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的节水之路并不一番平坦,其中的坎坷、所遭遇到的拦路石也许放大到整个国家的层面依然存在。因此深入了解西安是如何化解前进路上的这些矛盾和困难,将十分有必要。
早在2006年,水资源短缺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虽然向着节水型社会迈进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相信科学发展的动力会推动整个国家成功实现这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