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显峰冷言:“抢导师就像占位子”是警句还是警钟

发布日期:2007-09-19 作者:      来源:科技日报     
    研究生选导师,流行一句名言:“抢导师就像占位子,动作一定要快。”这一“抢”一“快”颇具含义,下手一定得稳、准、狠。得讲究投其所好,适时地登门拜访,请客送礼。(9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倘若这“登门拜访”确是为了学问人的事情慕名求访倒也无妨;倘若这“请客送礼”只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礼尚往来也无须惊怪。但事实似乎是,就在这种你来我往中,学问人之间的价值判断无形中错了位。学生“抢”导师,看中的是“名气大,项目多”,而导师选学生也只不过是“凭印象”罢了。

  结果是,一半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下降了(2006年的一项很轰动的调查);大多数研究生抱怨导师“师”而不“导”。当下的研究生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双向不满意”的怪异局面。

  这个逻辑有一定的正确性。因为一些研究生并不是真的倾慕于老师的学问、要献身学术,只不过在“抢”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头,好在找工作时用作名片;导师们带的学生也并非自己真正看上的,且事关升迁的成绩不是他出了哪些高徒,而是出了什么科研成果。“双双懈怠”似乎不是什么说不过去的理由。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实际上是把最有资格选研究生的“导师”的权力无限忽视,直至别无选择。研究生考试所有专业几乎一个标准,外语和政治就是门槛,进了这个门槛你才有资格谈专业。最后送到导师面前的学生,就像经过层层筛选过的秀女一样,你看上也是她,看不上也是她。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治学严谨、造诣高深的导师带不到素质全面、好学上进的研究生;而有潜力的研究生却未必能够投拜“名师”的门下。

  导师的名气在外,学生自然慕名而来;但哪个学生是真正值得培养的好苗子,是需要“伯乐”发觉的,而不是一场考试考出来的。清华大学原美术系教授陈丹青看上的专业优秀的好苗子,几次被外语和政治课成绩卡在了门外;坐在他对面接受面试的却往往是禀赋平平的学生。陈丹青还坚持着一些真的东西,不甘堕落而拂袖离去。

  我想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有真正懂得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我们的“伯乐”才会不再拂袖而去,“千里马”也不必“骈死于槽枥之间”,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僵局。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