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旱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简报

发布日期:2012-01-10 作者:赵勇钢等      来源:本站原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旱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简报

 

 

1                总第1            20111228

 

编者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6月。简报首期以半旱地农业为主题,缘由201181921日在杨凌召开了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北方缺水地区半旱地农业学术研讨会”,会议对半旱地农业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为使有关领导和部门了解半旱地农业有关情况,有必要对会议成果进行总结和宣传。本期简报以山仑院士和李佩成院士在本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和参会专家研讨内容为基础整理而成。期望通过本期简报使更多的领导和学者了解和关注半旱地农业和农业用水领域研究状况,以推动我国半旱地农业的研究和实践。

 


 

发展半旱地农业、促进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一、发展半旱地农业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手段

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应对干旱缺水,挖掘各类农业水资源潜力,以大量节约灌溉用水,并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也是该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解决缺水问题,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定义了水是“三生”――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明确了水利的“三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分割;具有“三性”――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六安”――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一号文件同时强调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中央文件把解决水的问题强调到空前的高度,同时也把农业节水,发展旱作农业,强调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半旱地农业是处于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之间的一种农业用水类型,因此,发展半旱地农业、促进农业用水方式转变完全符合中央精神,也是进一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手段。

二、半旱地农业是未来农业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两种主要类型。“旱地农业”主要是指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利用自然降水为主,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机制,采用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不断地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进行农业生产。我国旱农地区面积约为国土陆地面积的56%,旱作耕地面积约为7.575亿亩,与灌溉农业面积相当,随着旱农技术的进步,我国旱地农业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农业组成部分,而且在蓄水保墒、高效用水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技术。现代“灌溉农业”应当学习和吸纳旱地农业中适用的先进技术,旱地农业也应当吸取灌溉农业中的适用技术,“能走水路走水路,能走旱路走旱路,水旱兼程半旱农”,水旱结合,共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

 “半旱地农业”理念正是为了促进旱地农业与灌溉农业协调发展而提出的。实际上旱地农业与灌溉农业是互通的,应当把两者看作是一个连续系统,它们都应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基础,都用单位水量形成多少产量来评价,因而在两者之间可以有第三种农业用水类型――半旱地农业。半旱地农业是在运用旱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补充少量灌溉水的农业。其目标可归结为:在缺水灌区保持农田高产的同时,做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在旱作山区通过雨水集流等措施对部分农田实施少量补充供水,以达到显著增产。推行半旱地农业有利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压力,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本身的需求。

发展半旱地农业有其理论依据。大田生产条件下,水分亏缺在作物生育期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要获得一定高产,允许缺水到什么程度。许多田间实验所证实,通常意义上的干旱缺水并不一定导致产量下降,许多作物在一定生育阶段经受适度水分亏缺可能对节水和增产都有利。其机理可以解释为:缺水对作物有一个从“适应”到“伤害”的过程,不超过适应范围的缺水,往往复水后可在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上产生补偿效应,在节约大量用水的同时,最终产量基本不受影响。

发展半旱地农业也有其实践基础。半干旱地农业在生产中已经实际存在,但只有少数是主动推行,更多的则属于被动存在。如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河北省,有近1/3的灌区无法进行正常供水,该省一些地方的水浇地变成半旱地甚至旱地已是大势所趋;山东省恒台县则提供了一个采取半旱作模式主动应对水资源紧缺的成功例证,该县采用节水栽培模式,在小麦亩灌溉定额不足正常灌溉量一半的情况下,连续10年保持吨粮县;黄土丘陵山区运用雨水集流技术并适当补水后可获得显著增产,这种模式一般超过旱作产量的50%以上。

节水的实质在于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节水的可持续进行,必须依靠养水作为支撑,节水和养水的关系,旱作农业与灌溉农业的关系,实质上都是辩证的统一。贯彻一号文件,推行半旱地农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加以认识和贯彻。

半旱地农业的发展也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关切。201012月由山仑院士牵头完成的“黄淮海地区农业节水对策及实施半旱地农业可行性研究”咨询报告研究成果得到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20117月,半旱地农业被科技部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重点,这些都为半旱地农业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半旱地农业的研究和实践。

三、施行半旱地农业的建议

未来农业用水可能成为旱地农业、灌溉农业和半旱地农业三者协同的格局。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我国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通过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探讨实施半旱地农业的可行性及其应用前景。半旱地农业具有相当的节水增产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为止基本尚处于一种“无标准、无体系”的初期发展阶段,要大规模地有序推行,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做好半旱地农业的布局。半旱地农业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严格的区域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在现阶段哪些地方适于发展半旱地农业要有一个科学界定和合理规划。我们认为,初期实施的地区拟具备两个条件:灌溉水资源紧缺、降水量相对丰富。据此,黄淮海半湿润缺水区应作为首选地区;与此同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区亦应大力倡导。

2、建立半旱地农业的技术体系。首先,要依据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解决好少量水补灌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少量水地面灌溉机具的研制,最佳补灌方式与时间确定。另外,必须与农业结构调整,抗旱节水新品种培育,以及以中、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水资源统一调配相结合。体系的建立应着眼于大面积均衡增产,而不是追求高产再高产,目标是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农业总产与效益的持续提升。

3、搞好半旱地农业的典型示范。建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立若干个大范围半旱地农业实验示范区,采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进行运作,以期获得实效、经验及完整的基础数据,为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的转变探索新路,引领和推动我国缺水区现代农业发展。

 

编辑:赵勇钢  山立  冯浩  鞠艳                       审校:山仑 吴普特 

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674号信箱           邮编:712100

网址:http://wsa.nwsuaf.edu.cn                       电话:86-29-87092738

邮件地址:adss@nwsuaf.edu.cn                         传真:86-29-87091269

 

附件:旱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简报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