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农民用水的“会员制”探索

发布日期:2011-05-03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前段时间给庄稼浇头遍水,文登市葛家镇五道河水利灌区下卧龙村村民王国水感慨地说:“以往的土渠里往往是一渠水半渠泥,到处是漏洞,用水协会管都管不过来,现在这么好的渠道交给自己用,种不好地就不应该了。”

  上世纪60年代之初,文登五道河水利灌区就成立了共管共享、带有协会性质的水利管理委员会,后来演变为“用水户协会”。如今50年时间过去了,管理委员会及用水户协会在农业生产当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

  韩家庄村为啥退会

  五道河水库建成于1958年,总库容180多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000多亩。五道河水库周边的上卧龙、下卧龙、下口村等八个村近万亩土地,灌溉全指望它。

  自水库及灌溉渠系建成之时,五道河水库周围八村就自发成立了水利管理委员会,八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每年开两次会,年初研究商量用水分配,年末核算分摊费用,发放管理员工资。葛家村支部书记于学国说:“当时都是按照各村灌溉面积比例,来分配放水量、分担渠道设施维修费用,虽然很多约定没写到纸面上,实际方法与现在的管理差别不大。”

  在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协调下,水库及灌溉渠系得到了较好的使用和维护,灌区众多农民受益,但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由于灌溉渠系都是泥渠,离水库距离最远的韩家庄村,往往水不到地头都渗走了。韩家庄村支部书记滕利福说:“水库放出5方水,流到俺村地头剩不下1方,渠边上的地,不用浇也渗满了。交多少维护费无所谓,关键是能让地浇上水。”滕利福说。无奈之下,韩家庄村自己挖平塘、打机井,逐渐脱离了管理委员会。

  “会员制”告别“大锅水”

  “珍贵的灌溉水都‘浇了渠道’,大家只能是干着急。”葛家镇水利站站长顾文斌说,“全面整修灌溉渠道耗资巨大,单靠一村一镇的能力承担不起。”

  转机出现在2009年,文登被列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此后连续两年,各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建设农村“小水利”。五道河灌区也因此受益,现在已经投入资金386万元,整修防渗渠道10公里,新建各种水利建筑设施240多座。

  灌溉条件好了,原先“大锅水”管理方式的弊端又显现出来。以往的共管共享停留在村级这一层面,相关问题由各村支部书记协商,维护和人工费用由各村根据灌溉面积按比例分担。为了节省费用,只雇了两个管理员。“以前上班就是一个扳手一张锨。”干了十几年的水利管理员的刁子平说。用水时,刁子平每天的工作就是清理灌溉主渠道的淤泥、浮草,对生锈不动的泄水闸、分水闸旋钮进行调试,“每天要跑几十里的水渠,根本忙不过来。”

  在全面推进小农水建设的同时,文登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使用上也在不断探索,五道河灌区用水户协会成立了。新协会采取“灌区+协会+农户”的模式,把灌区所有用水户都吸收成为会员。灌区建成的支渠、斗渠、农渠以及其他小农水配套设施的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归用水户协会,协会承担工程建成后的灌溉供水管理、工程维护、协调水事纠纷等职责。灌区各村都成立了用水户小组,并设立了一名配水员,需要农业灌溉时,配水员按农户需要放水、记录流量,用水户小组根据农户用水情况每季度或每半年收缴水费,全部上缴协会,用于小农水设施的日常管护和用水户小组劳务补贴。

  “现在管护渠道已经很省事了,哪个村、哪一户地旁水渠需要清理小修,农户自己就干了,根本不用管理员动手。”刁子平说。

  打破了管理维护的“大锅制”,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2009-2010年小农水建设年度内,五道河灌区吸引了农民参与投劳折资40万元。

  期待更多“自主权”

  高标准的灌溉渠系遍布田间,新的管理协会也已组建起来,然而在葛家村支部书记于学国脸上,却没有太多的欣喜。“政府给我们建好了灌溉渠道,以后管理使用都是协会维持,但是从以往协会的收益来看,要供应这么庞大的灌溉系统运转还有些吃力。”

  于学国的担忧并无道理。用水户协会的收益主要是收取水费,自从2000年国家计委和国家水利部联合下发《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后,根据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办法,威海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的价格一直保持在每吨7分钱。“从现在物价、人力成本来看,协会要承担渠道设施维修、用水损耗和管理员工资,每吨水至少要两毛钱。”于学国说,“今年地旱,灌溉水多,缺口会更大,这全得协会想办法。”

  顾文斌说:“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全部交给协会,这相当于把协会推向了市场。市场化带来的问题,还得靠市场来解决。作为主体的用水户协会,期盼更多的自主权,希望通过逐步提升用水价格,获得一定收益,用于协会发展。”

  文登市水利局副局长宋协良认为,农户个人土地面积小,经营相对分散,种植受益不多,加之现在外出打工收入可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以往“以地为生”的生活方式,对灌溉设施的依赖性在降低。水价提高,就意味着农民负担的加大,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必定降低。

  “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做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才能提高农民的种植受益,也才能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健康运转。”宋协良说。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