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小农经济在中国将加速消亡,绝不是危言耸听!

发布日期:2017-02-27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后,Shine Group(HK)Co.Ltd董事刘怀宇向福布斯中国分享了他的观点:中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确权和流转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如此发展将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中国小农经济的传统势必也将随之快速消亡。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后,中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确权和流转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如此发展将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中国小农经济的传统势必也将随之快速消亡。无独有偶,我们的近邻日本正在进行的农业改革也将结束该国的小农经济进入大农业作为目标。据日本《产经新闻》2017年1月9日报道,2016年11月,农林水产业和地区活力创造总部(安倍晋三首相任总部长)提出了改善农业状况和向“赚钱农业”转变的目标,并相应地准备了包括“农业竞争力强化支援法案”和法律修订案等共7项法案来实现这些目标。

在中国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并进行更大自由度的土地流转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部分学者倾向于坚持小农经济在农村的运转,既能实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等经济目标,也能起到稳定农村社会及防止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社会目标;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更适于中国未来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在经过了这三十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后,无论是在生产经营优势方面还是在城乡就业系统稳定器的作用方面都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础,而其引发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新问题更促使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开始走向衰败。

从农村年轻劳动力角度来看。尽管理论上当前中国大陆有2.1亿户农民在农村进行小农农业经营,但据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调查,实际情况是在当前一般农业型地区,进城户占10%左右,半工半耕户占70%,中坚农户占10%,老弱病残户占10%,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已经很难支撑当代中国的小农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传统小农经济也失去了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众所周知中国国情人多地少,农村家庭耕地规模越小,收入越分散,农民普遍收入低,经营农业积极性差,如此一来进入恶性循环,通过规模化经营可以很大程度解决专业经营农业的农户收入问题。另外,小农经济做为稳定器的作用已经弱化了。青年农民由于收入的需要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都会选择进城打工,也因此过去农村小农经济做为缓解就业的稳定器作用已经被极大弱化了。事实上过去的所谓稳定器作用也是跟当年的户籍、粮票等特定时期特定政策相联系的,是以牺牲农民迁徙自由换来的城市居民的生活稳定,本身并不具备作为长期制度安排的条件。同时,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上看,当前的问题还是劳动力缺乏、劳动收入较低的问题,通过农村吸纳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并不显著存在,为了一个可能在未来某个无法预期的时间点发生的无法预测后果的事情做出小农经济这样的长期制度安排本身也是有些荒诞的。

同时,规模经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粮食自给能力很强,对农业粮食生产补贴也很高,从SGPA(Global Suppor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全球农业生产支持)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农业补贴已经在四大农业强国(美国、中国、巴西、及欧盟)中总额排名第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中国粮食产量、进口和库存“三量齐增”的怪现象,这是由于补贴政策造成的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要通过供给侧改革,通过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来解决这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以市场为主导的定价、竞争原则从很大程度上将中国农业发展推向普通市场竞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也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需要。在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情况下,主要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小农运营不得不依靠农药化肥等来更多地代替传统的劳动力耕作,但由于对现代知识的局限性,无法更科学施肥打农药,造成化肥农药使用泛滥,耕地质量快速下降,耕地污染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持续恶化。目前看来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科学管理是缓解农村化肥、农药、禽畜粪便等污染的重要途径。

从这些情况上看,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带来的优势已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革逐渐弱化,并带来了相反的作用和效果,这也意味着小农经济可能已经阻碍了中国农业和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其消亡也逐渐变为现实。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