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论坛

新农人,不丢脸

发布日期:2017-03-31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现代农业要发展,需要大量大学生‘新农人’的参与”、“新农人,不丢脸”......在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肯定和赞许声中,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的鼎城迎来了大批返乡种田的大学生。自湖南省2014年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以来,一大批有知识、眼光和技能的年轻人,撸起袖子,沉下身子,以不同于传统农民的姿态纷纷投身农业领域,努力践行着“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的誓言。

返乡大学生杨校——白天种田,晚上当官

杨校特别能吃苦,要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和一股书卷气,经验老道的样子还真看不出是个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大学生。“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水稻田里也能成就一番事业。”3年前,当他说出要回家帮助父亲经营现代农机合作社的想法后,同样是大学毕业的妻子表示了赞同,与他一同辞去了成都会计师的工作。如今,小两口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农民。经过一年的发展,他所经营的鼎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也从原来的300多亩扩增到4000多亩。近年来他们还引进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高速插秧机、烘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

杨校一有空就学习农技、农机、市场管理等知识,杨校说:“农技、农机、管理、市场……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未来,刚被选为村主任的杨校有着新的谋划:扩大种植面积、选新品种、搞绿色循环农业……带领乡亲们实现全面小康的路还很长,杨校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

大忙人钟学科——要做稻谷精加工行业的领头羊

正是春耕备耕时节,鼎城区科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学科显得十分忙碌。他一方面要整理周边村民的农机需求订单,一方面又要就近选派农机上门服务,有时忙得连中饭都顾不上。钟学科说:“能够让合作社不断壮大,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农机服务专业化发展新路,忙点累点都值得。”

今年,合作社投入近千万元新建了日处理能力200吨稻谷精加工处理线和150吨烘干机组,不仅满足了合作社近千亩双季稻的生产需要,还和周边农户签订种植订单,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费用、统一用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和加工的“五统一”管理,带动农民按照无公害、绿色稻米技术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这些绿色稻米经过精加工和包装后,将销往上海、广州等地各大超市。

“黑麦客”王华——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作为笔者10多年不见的老友,王华一脸憨笑,黑壮的个头如同泥土那般平凡而实在。“2000年,一起搞收割机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在农村干出一片天地来。这么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不光我一个,连同周边的朋友们,养家糊口算是够了。”按王华自己的话说,作业虽然辛苦,甚至风餐路宿睡桥洞,但是收入却很可观。在他家偌大的院落里,笔者见到了一台雷沃904拖拉机、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和两台久保田半喂入收割机停在车棚里。他的雷沃拖拉机旋耕作业二十多天,一亩收入100元,一季下来收入跟收割机差不多。王华说他还是村里第一个盖起了三层楼的,花了四十多万,从他自豪的话语间笔者听到了农机给这个家庭生活条件带来的巨大改善。

除了跨区作业,王华他们还与许家桥乡周边农户签定农机作业服务合同,并合理定价,每年为农户提供代育秧,代耕作、机插、机收等 “一条龙”机械服务作业项目,让广大农户省事更省心,也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他们的作业面积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2016年,作业面积高达5万亩,经济收入30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15万元。同时,近年来合作社还主动帮助低保户、困难户实施机插、机收水稻100余亩,减免费用2万余元。

2016年,在国务院“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精神指引下,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强力推动下,鼎城区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发展质量越来越高,经营效益越来越明显。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农机合作社93家,社员1063人,总资产1.8亿元,农机原值达1.35亿元,总收入6993万元,获纯利1748万元,合作社作业覆盖率提升到了68%以上。2014-2016年进入省“千社工程”的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就达到了38家,去年有益民、天磊、登丰、黄花等四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一大批农机合作社通过自身的发展,政策的引导,成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完善的设备设施、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完备的安全保障措施、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型农机合作社,运作越来越规范。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