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应对水危机,走向新未来
水是丽江的灵魂,水是纳西东巴文化之源。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先民把来自神圣玉龙雪山的泉水完美的结合在造城智慧之中,创造出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独特古城。四面环山的丽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市区水资源并不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常住人口及旅游人数的增多,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丽江市局部地区(丽江坝区)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是解决丽江市水危机的根本途径。
文 李继木 丽江市水务局坝区水资源调配管理办公室主任
三眼井。纳西族先人发明的“三眼井”在丽江古城里一直延用着,最上面的水井是饮用泉水,中间的水池是淘米洗菜的,最下面一个水池是洗衣物的。水凭借自然的坡度,从源头流出来以后,流满第一潭、然后流到第二潭、第三潭。饮用、洗菜、洗衣、刷地卫生,节水系统自然生成。
丽江市河流分属长江流域和澜沧江两大流域,又分为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雅砻江和澜沧江流域黑惠江三大水系。长江流域面积20176.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1%,其中金沙江上段水系面积16592.7平方公里、雅砻江水系面积3583.4平方公里;澜沧江流域黑惠江水系面积37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全市共有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的二级及其以上支流93条,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较大的河流有漾弓江、五郎河、巨甸河、冲江河、新庄河、乌木河、黑白水河等。拥有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程海和泸沽湖,以及云南省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拉市海,总蓄水量近40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包括过境水量)80.6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0.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8.03亿立方米。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丽江市分属直门达至石鼓、雅砻江、金沙江石鼓以下干流和沘江口以下等4个水资源3级分区。
建章立制,规划引领
近年来,丽江市着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按照丽江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出台了《丽江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丽江中心城区水系管理办法》《丽江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统一地下水、地表水管理,全面清理整顿地下水取水。
为强化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先后完成了《丽江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丽江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丽江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丽江市“十二五”节水型建设规划》《程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泸沽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丽江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丽江市拉市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丽江坝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丽江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实施方案》《丽江市城市节水规划》《丽江坝区生态水网建设规划》等。积极参与《全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全省2013-2020年小康水利建设规划》和《丽江市小型水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修订完成了《丽江市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发展规划(2013-2020年)》。
践行新治水方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二五”期间,丽江市完成水利投资57亿元。开工建设了文海、腊姑河、小米田等3座中型水库和龙开口、拉子、八湾、头台河等13件水源工程,实施了白水河提水工程、永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一批应急项目,解决了50.2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了130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治理河道50.08公里,建成“五小水利”工程36858项,修建水库干支渠259.27公里。实施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4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4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9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2万亩,新增年节水量3193.64万立方米。2012年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并于2015年通过验收,2014年被水利部列为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促进了丽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黑龙潭的水,被纳西族人民当作古城的灵魂,黑龙潭的断流,曾经让多少丽江人为之痛彻心扉。2015年5月19日,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省水利厅报送的《关于丽江坝区水危机情况的报告》上做出批示,要求做好工作。《报告》上说:“丽江坝区水资源、水环境急剧恶化,出现了黑龙潭泉群长时间断流、田园河网水系萎缩等水危机现象。”
保护黑龙潭泉群,恢复古城水系。“先理水,再修城”。黑龙潭泉群是丽江古城玉河水系的水源,丽江古城以水为脉,顺其自然,在古城水车处,玉河水系分为中、西、东3支溪流,形成蛛网水系,自然地把河水送到了每一个街巷,有街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雪山、小桥、流水、游鱼、纳西人家”,丽江古城独具魅力。
黑龙潭泉群最大出流量4.2立方米/秒,年均水量4000余万立方米。据记载,黑龙潭泉群曾在乾隆元年(1736年)出现过断流;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5年左右出现1次季节性断流;进入21世纪后,断流频次增多、时段增长;2012年1月21日,黑龙潭泉群再次断流,直到2014年9月5日出流,跨3个年度,达956天。2014年4—6月,古城内的三眼井枯竭,白龙潭等泉群涌水量锐减,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达68%。
2015年1月至今,黑龙潭泉群再次断流。潭水流经锁翠桥、五孔桥,从原九眼洞处注入古城水系玉河,补给区为南北向约20公里的纵贯九子海复向斜和九子海溶蚀高原区。泉群,多年平均出流量1.28立方米/秒,
黑龙潭泉群断流,丽江古城玉河水系失去源头活水,而且丽江坝水资源量减少近1/3,每年要调度近3000余万立方米水量补给黑龙潭公园和古城玉河水系,一减一补达7000余万立方米,用水矛盾更加尖锐。
找准问题,采取措施。组织专家对黑龙潭泉群径流“补、径、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展了相关区域的地勘工作,连续对九子海、腊日光和黑龙潭泉群的降水量,以及黑龙潭泉群水位、出流量进行系统监测,经过省内外国土、水利等部门地质水文专家大量工作,基本查清泉群的补给区、补给通道和排泄规律,基本理清了泉群断流原因、关系及机理。丽江市委、市政府加强了黑龙潭泉群水位、流量和补给区降水观测,推进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和泉群断流预警系统建设,制订应急预案和联合调度方案。启动实施了丽江坝区地下水保护及涵养工程、老君山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保护工程、白沙片区水源地和生态湖泊建设与保护工程、黑龙潭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水资源保护项目,建立了优先保证古城用水安全、统筹保证坝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运行机制。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供水安全。丽江市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总量多,可利用量少,利用难度大,开发利用率低,水生态环境恶化情势严峻。作为丽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丽江坝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8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状态,而且开发利用程度已经高达36.9%,开发潜力很小。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统筹兼顾、合理配置、科学调度,丽江市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文海水库属于中型水库,位于玉龙县白沙乡,设计总库容121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12万亩,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有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
文海流域水资源总量虽较为丰富,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为高寒山区,最低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口、耕地较少,水资源利用率极低,仅为0.1%。白沙灌区位于丽江古城北部,海拔高程在2400~2700米,灌区耕地面积达3.555万亩。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干、湿季分明,地表径流量汛、枯期悬殊,由于水利基础设施缺乏,无蓄水工程,大都为依靠天然水源的引水工程,部分农田只能轮种荒地。近年来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用水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沙乡部分水源(主要为三束河)已转为城市用水,城镇供水、古城景观等用水与农业生产用水发生严重矛盾,加之引水工程老化,使白沙乡坝区靠自然水源灌溉的面积由2.09万亩减至1.3万亩,灌溉程度下降36%,农业灌溉用水矛盾十分突出,总缺水量807.7万立方米。缺水时间主要是4、5月,其中4月份缺水量为255.2万立方米,占总缺水量的31.3%。由于灌溉主要引河道水,灌区无较大的蓄水工程,不能调余补缺,且用水高峰的枯季河道本身流量较小,导致引水量不足,现状灌区农业用水缺口依然很大。现有的水利工程不能满足灌区供水,供水水源仅靠灌区天然来水,尤其枯季来水量难以保证灌区灌溉要求,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急需向邻近流域调水。通过建设文海水库,有效调节丰、枯水量,农田灌溉用水得到保障。
通过加强水源配置工程建设和推进优化配置体系,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丽江市水资源统筹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能力全面增强。
开展水污染治理,保护水源地。制订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外入河排污口总量控制和排放总量控制方案、针对突发水污染事故及紧急状态编制了饮用水水源地预警和应急方案。结合丽江市城市规划、丽江市饮用水源地规划,完善生活污水排放设施。完成黎明景区红石街生活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和黎明景区红石街旅游小镇供水工程项目建设。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将水功能区污染总量和削减目标落实到企业和单位,并对所有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和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丽江市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全市总面积的27%。其中,古城区近郊区和玉龙县三束河水源地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古城区近郊区幅员面积284.4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19.48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2%;玉龙县三束河水源地石漠化面积为36.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88.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35.02%。
拉市海、程海湖和泸沽湖是水土流失重点流域。拉市海流域土壤侵蚀面积为75.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216平方公里的35%;程海湖已成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湖泊,也是云南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程海流域土壤侵蚀面积19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318.3平方公里的61.59%。程海湖流域有大小47条入湖河流,对补充程海湖水源起到决定作用。其中,关帝河、北潘蒲河、季官河、团山河、王官河、刘家河、贺家河、青草湾河、东大河、西大河等10条河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人类活动对泸沽湖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较小,因而其原生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总体上泸沽湖流域水土流失较轻,部分小流域如大鱼坝河、乌马河、三家村河小流域等,由于人为砍伐和地质构造破碎的缘故,导致了不同程度水土流失发生,甚至发生泥石流。
启动程海保护工程。扎实推进“4114711”工程,完成4条小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及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工程,完成面山林业生态修复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湖生态路建设工程、流域治污工程,实施了永胜至程海、期纳村镇应急供水工程。
实施泸沽湖保护工程。完成沿湖湖滨生态带,完成生活垃圾转运和处理系统完善工程建设,完成旅游区污水截污治污体系完善工程,完成泸沽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示范项目,基本完成环湖生态路建设工程,正积极开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泸沽湖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
推进拉市海湿地修复与保护。结合高原湖库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依据《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对拉市海进行保护和修复。一是加强湿地管理。二是建设湖滨缓冲过渡区。充分利用湖滨地形条件,在湖滨带内采取人工恢复或建设半自然湿地系统,逐渐自然恢复或人工促进恢复水生植被体系,按水生植被分布规律,选择本地物种,形成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浮水和沉水植物群落。三是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等。
实施白沙片区水源地和生态湖泊(湿地群)建设与保护工程的一期工程,共建设75个人工湖泊,湖泊水面面积91.86万平方米,总蓄水量136万立方米。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开展非居民用户计划用水与定额用水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管理工作的通知》,编制《丽江市城市节水专项规划》,全面摸清计划用水户现状,共有498家计划用水户参与考核管理。
建立完善节水统计制度。建立了节水统计的报表体系,并安排专人负责节水统计报表的填报,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用水统计制度。
全面启动拉市海、丽江坝区、九河坝10万亩节水灌溉设施和金沙江河谷的髙效节水灌溉建设,以小型农田水利国家重点县为重点,推进了5个区县的农业节水设施建设。
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共创建节水型宾馆酒店15家、节水型学校5家、节水型医院4家、节水型企业6家、节水型机关单位24家、节水型小区13个。
加强地下水管理。经2006年全面清理,丽江坝区地下水开采利用已不足60万立方米/年,经2015年再次组织进行了全面清理,中心城区地下水开采量为56万立方米/年,地下水无序利用局面已基本得到控制。
截至2015年底,全市万元GDP取水量为34.6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80.54立方米,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32.17%,节水型小区覆盖率达18%,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非居民单位计划用水率达81%,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2.1%,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4.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污水回用率达21.74%,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利用率达24.33%。
在建的丽江市古城区地下水—地表水调蓄工程试验项目、丽江市再生水利用项目(第二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丽江市坝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再生水)提水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为丽江市区提供每年700多万立方米的再生水,使丽江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50%,为丽江的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第二水源。
构建丽江市生态水网,保障水安全
“十三五”时期,丽江市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重点围绕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严格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体系、科学合理水资源配置格局体系及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动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切实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同时,遵循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土资源的协调性,建立“三条红线”底线思维,按照三个层次优化配置思路和“三先三后”原则,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循环利用,推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省出台的制度和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政策体系建设,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管理控制,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发保护制度,着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基础支撑,从根本上扭转水资源管理不严、体制不顺、制度不全的被动局面,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丽江坝区是丽江市水危机最严重的区域,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从丽江坝区抓起,完善丽江坝区管理体制,逐步攻破一区四县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真正落实最严格水资源制度。
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设立县水利局管辖下的二级局,成立县级水资源管理局,全面对县级水资源进行管理保护,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针对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等水资源管理重要环节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快制订出台“丽江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丽江市黑龙潭保护条例”,修订《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风景区管理条例》《丽江市地下水管理办法》《丽江中心城区水系管理办法》和《丽江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大力推行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政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提高执法人员专职化水平,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市财政要加大对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文基础监测体系,健全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雨水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完善取用水监测、计量与统计体系。加强对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全覆盖,开展饮用水源地和重要断面实时监测。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河流廊道和湖泊湿地探索开展水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监测。强化水信息、城乡供水数据处理、水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市、县两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水资源基础信息监测计量和统计制度。加强水文监控管理,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实用、先进的水文测报仪器设备,不断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为防洪抗旱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加快实施水文站固定自动测流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取水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实时监控系统工程等前期工作。
深化涉水事务一体化改革。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防洪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水务市场化进程,加强对水务行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展阶梯水价的试点和改革工作,建立合理的水价梯度。推进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生产用水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高用水行业差别水价以及丰枯水价等措施。强化水情信息公开,推进涉水事务的公众参与式管理。
着力推进节水设施建设。在全市中心城区社区范围开展创建节水型单元载体活动,制定节水单元载体定量化考核指标及评估细则,重点创建一批节水型园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小区,起到典型示范带头作用。选择有条件的小区开展中水利用。加快城镇供水老旧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加强学校、公共建筑、社区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全面推行“一户一表,计量出户”,采取多种措施普及推广生活节水器具。加快工业企业节水改造,加强用水大户节水减排监管,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分析,编制企业节水减排方案,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节水减污。探索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激励政策,对节水成效突出、实现“零排放”的工业企业按规定进行表彰。重点抓好火力发电、钢铁、造纸、化工、食品、制药等高耗水工业行业和高耗水服务业的节水减排、中水回用、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严格高耗水、高用水等行业项目论证,加强用水过程系统监管,采取高用水行业差别水价以及丰枯水价等措施促进节水。多部门联合,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高耗水的设备和产品。加大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到2015年,取水许可管理范围内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的水量比例要达到90%,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实施率要达到100%。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建设现代节水农业。推进中型灌区、重点小型灌区等农业灌溉的干支渠配套、管道输水等节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低压管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建设节水示范灌区。实施古城区丽江坝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灌溉面积3.86万亩,其中金山坝2.19万亩,七河镇1.56万亩,束河街道0.11万亩,灌溉方式主要为喷灌和滴灌,其中喷灌0.22万亩,滴灌3.64亩,在具备自压输水灌溉的区域采用自压节水灌溉,不具备自压条件的采用动力加压节水灌溉,自压灌溉区域和加压灌溉区域面积分别为0.99万亩和2.86万亩。玉龙县规划实施丽江坝和拉市两个中型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新建渠道39.313公里,斗口222道,涵管272米,混凝土浇筑渠道12条长93.14公里。实施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规划集流面利用面积46.47平方公里,蓄水设施数量986处,灌溉面积1.5万亩;规划实施13个乡3个镇干支渠灌溉渠道防渗工程,其中改造水库灌溉干渠12条,总长104.04公里,涉及灌溉面积7.5万亩;自流引水灌溉渠道计划改造灌溉渠道67条478.92公里,以及乡镇毛渠423.3公里,总长902.22公里,涉及灌溉面积9.7万亩,节水灌溉规划改造面积1.39万亩、渠道防渗69.4公里。
建立健康优美水生态环境体系。以丽江市重要江河湖库及湿地的保护与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地下水保护与水源地涵养、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及点面源污染防治为主,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全面推进湖泊、湿地、水库的整治、恢复与保护及生态旅游建设。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在白沙片区、泸沽湖、程海、拉市海保护区内,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区,提高湖泊、湿地、水库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并完善湖泊、湿地、水库保护的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人们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强湖泊、湿地、水库的污染控制和防治,加大保护执法力度,推进综合统一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水资源配置格局体系。大力推进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水源优化配置及安全调配、水厂提标改造及运行优化等,加快改造和移交二次供水设施,理顺应急供水管理体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城乡次级供水网络,形成区域性管网体系,并逐步实现相邻网络的连通互济。逐步实施泉水直饮工程,不断满足群众饮用优质泉水的要求。实施管网水质达标工程,实现管网示范区水质达到饮用水“新国标”要求。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河湖生态需水。
优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统筹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现多水源多用户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开展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不断完善水资源调配措施。加快白沙水库、白沙片水生态环境湖泊群、黑白水河引调水工程等建设,构筑丽江坝互联互通、相互调节、相互补充的水网工程体系。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加快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水环境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全面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充分发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的综合效益。规划项目为永胜县程海湖引调水工程、玉龙县三束河水源整合工程和丽江坝水源调配工程等项目,增强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在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中,深植着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生态文化的朴素理念和传承。在这里,各民族崇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东巴经中有“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的传说,丽江人的生活中,至今还传承着“三眼井”的朴素节水习俗,即一井喝、二井洗菜、三井洗衣。千百年沉淀下来并植根于丽江人血液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形成了丽江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今后将以河湖滨水景观和生态走廊建设、水文化及民族生态文化保护、推广与宣传为主,充分尊重民族宗教及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丽江水景观及民族文化特色。加强水系及水文化保护,彰显丽江水文化,积极开展水情教育,使节约保护水资源、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巍峨壮丽、冰封雪盖的玉龙雪山,是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冰川雪山,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水库,冰雪终年不断地积累、消融,通过自然作用,调节着川滇藏一带的气候,保持着长江上游流域的生态系统。玉龙雪山又是古城的“固体水源”,积雪是冰川的补给,而冰雪又是坝子上各种泉溪的补给,巍峨壮美的大雪山正是古城活水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