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渠灌

灌区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06-02-26 作者:张 林      来源:     

1.存在的问题

  目前,灌区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衰减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视水利为农业的命脉,经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已达5000万hm2以上,占世界的20%,接近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年久失修,约有700万hm2农田灌溉面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估计损失粮食150亿~200亿kg/a。

  1.2水资源日益短缺

  农业用水紧缺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和城市用水占用农业用水;水源工程破坏,如水库淤塞,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井干涸;渠系淤积报废或在道路、城镇等基本建设中被破坏;田间工程配套程度较低,田面不平,形成“水中旱地”。

  1.3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农业节水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面积灌溉面积的3.2%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灌区大部分采用比较落后的传统灌水技术,一般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5,井灌区一般也仅0.65左右。

  1.4管理水平低,节水意识淡薄

  由于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跟不上农业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工程管理差、群众浇地难、水利工程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水利管理单位财务上能自给的一般只占1/3左右,难以自我维持。目前国有灌区实行“事业机关企业化管理”、按量计费,节水则意味着减少收入,管理部门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节水意识淡薄。

2.对策

  2.1加强灌区改造,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2.1.1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特点确定灌区发展方向在水源充沛地区,以提高输水效率,改进灌水技术,保证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实现高产稳产为目的。缺水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1.2进行灌区工程技术改造

  搞好渠道防渗、建筑物维护和更新以及田间工程配套是实现安全输水,减少损失,用好水,浇好地的工程基础;管道输水,节约土地、人力和能源,已经成为各国灌区工程技术改造的主趋势,渠道柔性防渗材料和结构也是我国北方灌区改造重要的研究内容。

  2.1.3加强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结合

  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水种植、合理配水、水肥结合、综合调控的节水型种植结构及相应的节水栽培技术,使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生物节水有机结合,以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2.2优先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缺水地区尤其是山丘地区发展常规灌溉不仅受水资源的限制,而且因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田间工程和平整土地投入大。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节省田间工程建设、平整土地的投入,节水增产,减少亩均水源工程费用,又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是先进国家灌溉发展的主流。据统计,全世界喷灌面积1937年仅为150万亩,1987年已达3亿亩,年增长率l1.4%;全世界微灌面积1981年为666万亩,1991年达2653.5万亩,十年间增长了3.3倍。喷灌、微灌技术的发展趋向是:①朝低压节能型发展;②喷灌、微灌相互借鉴,共同发展;②积极开展多目标利用;④设备性能不断完善、提高;⑥产品日趋标准化、系列化;⑥运行管理自动化。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