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论文专著

中国雨水利用

发布日期:2009-09-01 作者:      来源:     

《中国雨水利用》前言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21位。此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严重错位,占国土面积65%、人口40%和耕地面积51%的长江淮河以北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01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其中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性缺水问题更加严重。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工业与城市生活、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争水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江河断流,地下水位持续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小县城年内分配不均,降水的利用率仅为30%40%,降水生产效率也权为0.30.6kg/m360%70%的降雨以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的方式损失,雨水利用的潜力很大。特别是西北地区人口稀少,人均土地面积较大,且多为丘陵坡地,坡度大于7°的坡地占土地面积的55%,这就给建造雨水集流场和实现雨水资源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集雨技术拦蓄径流,实现雨水资源化及其富集叠加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降水分布与农作物生长不同步的问题,还可缓解山区与丘陵区水资源的不足,减少水土流失。

雨水利用作为一项亟待开发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而且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目前已受到我国政府的特别关注与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雨水资源利用应用基础研究、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及在解决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和发展集雨节灌、促进农业增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近10年来,我国在雨水资源利用研究领域实话了一系列重大研发项目和示范项目,广大水利和农业专家、学者在雨水利用理论体系的建立、雨水资源评价方法、雨水利用类型分区、雨水利用模式、水质改善及标准制定和新型防渗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与理论探索,取得了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雨水利用的技术理论体系,很好地指导了雨水利用的实践过程,提高了我国雨水利用技术水平,推广了先进实用的技术。同时,随着雨水利用领域不断扩大,已从最初阶段单纯的用来解决人畜饮水、回补城市地下水,发展到利用雨水进行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生产和林草植被恢复及城市雨水的综合利用。

在雨水利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已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雨水利用的相关概念和技术类型,分析了典型区域可开发利用的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价了雨水利用后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从宏观角度考虑初步建立了中国雨水利用的空间分区图,为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在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与新材料方面,研发出面喷涂高分子、固化土、生物集雨等一系列新型的绿色环保雨水集流新材料,开发出新型橡塑雨不存储设施和小流域雨水利用智能决策系统软件,提出黄土坡地和石质山区等不同区域适宜的雨水利用技术,为雨水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在我国陕西、内蒙古、河北、四川、甘肃、宁夏、北京及台湾等不同省市和地区进行了雨水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系统总结我国雨水利用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探索雨水利用的发展前景和广泛,为发展雨水资源化和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组织近年来一直从事雨水利用研究和实践的科技工作者编写了《中国雨水利用》一书,力求全面反映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研究状况,以及“十五”以来的最新进展和生产实践经验,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以促进我国雨水利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编者水平、时间有限,对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不是十分全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吴普特    冯浩   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社

订购电话:029-87012465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