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中国农民丰收节 | 让每一滴水都奔赴丰收

发布日期:2025-10-09   
图片


丰收时节,大地披金。阡陌纵横间,一条条滴灌管道将清流精准输至作物根部,一个个高效节水设备精准喷洒水雾,昔日大水漫灌的景象已难觅踪迹。

如今,通过灌区渠系全面改造、农业节水技术创新等统筹施策,农田灌溉日益实现“精打细算”,节水灌溉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新的“宝藏技能”。

图片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丰收画卷/杨其格

图片

制度创新:构建节水增效新格局

水利部联合多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为农业节水增效绘制了清晰蓝图。文件明确提出,到203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这一目标直指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的核心。节水增效制度体系,正在全国落地生根。

科学灌溉制度体系是农业节水增效的重要抓手。在黄河流域,内蒙古河套灌区遵循“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原则,推行“指标到渠、均衡灌溉、内部调剂”模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通过定额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每公顷土地可实现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监测计量体系是节水增效的“数据底板”。近年来,水利部加快推进取水口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已掌握超过240万个取水口取水计量档案信息,接入在线计量点超过28.5万个,规模以上取水在线计量率达98%。

水利部近日制定印发《取用水监测计量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细化实化任务内容、工作进度、阶段性目标等,推动建立覆盖取用水数据监测感知、归集处理、共享应用全过程的监测计量体系。

农业水价改革是节水增效的重要动力。水利部门分区分类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建成一批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取得显著成效。

云南省元谋县创新形成“灌区建设改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水价形成机制-社会资本参与”的闭环链条。

“以丙间灌片洋葱种植示范区为例,水价改革后用水户亩均水费支出增加56元,但亩均收入却增加4600~5500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与节水增效的双赢。”元谋县灌区管理局副局长周建强介绍。

健全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培育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农业节水增效提供了技术和组织保障。

地处宁夏引黄灌区核心地带的吴忠市利通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专业供水公司,建立“水务局+项目公司+合作社”管理新机制,打通合同节水“最后一公里”。

利通区水务局副局长杨自健算了一笔“节水账”:“玉米亩产量增加200斤,效益每亩增长260元,农业灌溉用水量两年减少近1亿立方米,亩均水费支出由61元下降至54元。”

图片

工程筑基:打通节水增效“主动脉”

“现在浇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成,以前从早忙到晚,现在一个手机就能搞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农民丁红山的切身感受,道出了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河沿子灌区通过管道替代老旧渠道、建设260余处监测点、搭建智慧管理平台等综合措施,实现了从“漫灌”到“智灌”的历史性跨越。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6提升至0.9,年节水2000余万立方米。同时,每亩地运行成本降低32.5元,项目区年节省电费30万元,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对农业节水增效意义重大。水利部强化农田灌溉发展顶层设计,印发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发布新的全国大中型灌区名录,动态更新完善灌区“一张图”,为灌区管理和改造提供明确指引。

各地积极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对灌区的渠道、泵站、水闸等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通过渠道防渗、衬砌,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更新改造泵站设备,提高了提水效率;建设智能化水闸,实现远程控制和精准调度。

在陕西交口抽渭灌区,改造后的进水闸使渠首引水流量创下39.5立方米每秒的十年来最高纪录,为夏灌抗旱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投入6.58亿元进行续建配套,预计亩均次毛用水量将下降20立方米,粮食亩产将增加61公斤以上……

一座座现代化灌区浇灌出丰收田。“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完备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灌区亩均产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到2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图片

科技赋能:激活节水增效新动能

技术创新是农业节水增效的“新引擎”。在山西河津市,种粮大户侯金龙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密植栽培”技术,在500余亩小麦地上实现节水40%以上、减肥30%的目标,将黄河滩旁的沙土地变成了“吨半粮田”。

数字孪生技术让灌区管理迈入智能化时代,为农业节水增效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技术支撑。在安徽淠史杭灌区,2063处水情站、1430处雨情站、40处墒情站构成“神经末梢”,汇聚成“灌区一张图”;都江堰灌区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上游来水精准监测、干渠配水智能调度、闸门远程操控,让岷江水从源头到田头“一键直达”,有效保障了1100多万亩灌面用水安全……

“十四五”期间,中央安排资金2000亿元,对2500多处大中型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并选择49个灌区开展数字孪生先行先试。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持续提升,实现增产增效与节水降耗的双重目标。

图片

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粮食产量趋势图/灌排中心

我们也看到,尽管我国农业节水增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部分农民节水意识不强、节水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节水技术推广难度较大等挑战。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节水意识;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完善节水设施建设和维护长效机制;要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的节水技术模式;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奖励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业节水增效的良好氛围,让每一滴水在丰收的田埂上都发挥最大效益。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