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农田水利,离“春天”有多远?

发布日期:2011-01-18 作者: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尽管投入不断加力,农田水利仍乍暖还寒,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硬伤――

图为日前,湖北省宜昌市鸦鹊岭镇修复河堤施工现场。张国荣摄

    编者按: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是农业发展的瓶颈、硬伤和短板,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农田水利发展的难得机遇。如何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请看本报记者就农田水利投入、建设、管理三个发展难题进行的调查和思考。

    1.钱从哪儿来?

    农田水利建设已进入政府主导的新阶段,应纳入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建立政府、社会、农民多元投入的新机制

    冬修水利正当时。湖南长沙县果园镇田间,一台台挖掘机挥动臂膀抛起淤泥,山塘清淤到了攻坚时刻。

    干了30多年水利的镇水管站副站长蒋米华激动地说:“上个世纪70年代后,清淤就没人搞过,塘里的泥都快盖过人的腰啦,像这样大修水利的场面多年不见了!”

    钱从哪里来?“县财政出钱包干,村里只管工人吃饭。”蒋米华说,过去搞水利,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清一个小山塘,起码得一个月。如今用上机械,三四天就能搞完。目前,果园镇山塘清淤近1200亩。

    记者了解到,尽管近几年投入不断加大,但农田水利依然“差钱”。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靠天吃饭”,薄弱的农田水利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最大硬伤。

    “原因在于历史欠账多,农民干不起,政府投入没跟上。”广西灵山县水利局长蔡开廉说,过去搞水利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上世纪70年代,全县每年投“两工”300余万个。“两工”取消后,相当于每年减少1亿多元投入。有无水利两重天,加快建设农田水利成了农民的热切期盼。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分析,农田水利的投入问题,是转型期面临的发展课题。在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已进入政府主导的新阶段,应该把水利纳入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建立政府、社会、农民多元投入的新机制。

    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长沙县水务局副局长邹国良说,过去财政一年投入几十万元,2005年开始投入大幅增加,一年投入达到800万元,到2010年达到5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占到一半。今后4年将完成全县2.4万口山塘的清淤,相当于增加3座中型水库。

    开源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长沙县成立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为水利建设融资3亿元。还鼓励一批涉农企业投资,寻龙河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种植基地的水利建设投入200万元。

    农田水利离不开农民参与,如何调动起农民积极性?湖北省公安县采取了“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土方任务到田,激励乡镇大干水利。伍家场村农民马德超说:“村里开了几次会,这是旱涝保丰收的好事,大家都拥护。每人每年10个工,或交80元以资代劳,3年就能结清工程款。我算了笔账,台河治理好了,亩产至少能提高100多斤,一年光水稻就能增收300元,你说划不划得来?”

    公安县委书记张万超说,2006年以来,通过“一事一议”,全县年均筹集水利资金2500多万元。但他坦言,要把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好,至少需要100亿元,县财政非常吃力,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

    倪文进认为,破解农田水利投入不足难题,关键在于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农民的事权,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投资比例,强化政府投资;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推行“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2.工程怎么建?

    做好农田水利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把钱花在刀刃上。从农民角度出发,让农民有发言权和参与权

    采访中,一些地方干部反映,水利投入大多用于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而大量田间小农水工程年久失修,国家投入少,县里干不起,农民干不了,成了阻塞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依然存在。

    “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一样,既有骨干工程,也要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湖南韶山灌区管理局原局长曾纪鑫担忧地说,作为全国重点大型灌区,1966年建成时能灌溉100多万亩农田。但随着几十年老化、失修,现在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一半,灌溉面积不到80万亩。管理局只能管干、支渠骨干工程,再往下的大量斗农渠没投入、没人管,大多杂草丛生、淤积渗漏严重,能浇到地里的不到50%。

    湘潭县石潭镇马家桥用水户协会会长刘利海一脸无奈地说:“现在渠道像筛子,上游放大水,下游不见湿,水稻播种时间要晚半个月,产量打八折,每亩灌溉成本高达40多元。”

    可喜的是,中央已开始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国家2009年启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0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115亿元,发挥出明显效益。

    “建好农田水利工程,关键是做好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李仰斌认为,农田水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科学规划的指导,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各部门资金整合在一起,让渠道、泵站、水库等工程配起套来,保证建设一片,见效一片。

    如何让农民满意?李仰斌说,应该多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强调农民的发言权和参与权,给农民一本明白账,变农民被动建为农民自主建,真正让农民成为农田水利“政策的明白者、项目的建设者、工程的受益者”。

    民主程序到户,施工合同到村。公安县斑竹�镇党委书记冯荆轲说,去年底刚刚竣工的鄢龚渠疏浚工程,就是群众首先发现存在质量问题,责令整改后才验收的。“要是一次验收不合格,我们就会把这个施工队列入‘黑名单’,以后他们都别想在这里接到工程了。”冯荆轲说。

    3.建成谁来管?

    解决农田水利主体缺位问题,要立足农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推进机制体制改革,“谁受益、谁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用水大家抢,坏了没人修,好工程也难用长久。”广西浦北县北通镇农民张德宏说,作为最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镇水利站只剩下3个水利员,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又没有跟上,全镇水利设施难管护。

    建得成、管得好才能长受益,农田水利主体缺位的问题,也暴露出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

    倪文进认为,解决农田水利主体缺位问题,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费应纳入财政负担。对于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小农水工程,要推进产权制度和水价综合改革,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灌排工程运管费用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

    从一些地方经验看,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一个有效方法,让农民的事情由农民办、农民管,使基层水利“事能议起来,活能干起来”。

    细胞有活力,肌体才有活力。湖北宜昌照耀村与周边5个村一起成立了黄林支渠用水者协会,灌溉水终于顺畅地流到田里。

    集体管不好的事,协会如何能管好?农民“海选”出的协会主席林文清说:“公开、透明,让大锅水变成明白水,让农民交上清楚费。”照耀村党支部书记袁照成说,现在水费省多了,以前一亩地的水费要60元,现在只要29元左右。全村一年水费能节约1万多元,这是笔不小的费用。

    农民用水户协会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广西浦北县平坡村2005年成立用水户协会,806户村民都成了协会会员。会长余传有坦言,协会运行经费主要靠收水费,但每亩40元的水费难收,协会生存压力大。主要是因为农业效益低,许多农民外出打工,对种田依赖性不高。12个管理人员大多靠义务干活,设施维护拿不出经费。

    专家认为,农田水利体制机制改革,要顺应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变化。随着现代农业化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农民用水户协会不能还盯着“老两口”、“小地块”,政府应引导其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有机结合,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走向市场,实现其自立发展。

    寒冬过后是春天。当前,全社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氛围正在形成,这意味着农田水利发展新的春天即将来临。

    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

    “十一五”期间――

    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8500万亩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十二五”期间――

    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6日   05 版)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