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的治旱之道:窖中有水心不慌――甘肃省抗旱纪实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在历史上,天下大旱,莫过于“苦甲天下”的甘肃省中部地区,在兰州、白银、定西等地,“十年九旱”甚至“十季连旱”并不稀奇。
今春,记者走进这片土地,处处看到集蓄水窖、顶凌覆膜、新修水利的抗旱春潮弥漫山乡。一路走来,当地人民治旱、降旱的智慧,或许能给正在特大旱情中抗争的西南大地诸多启示。
窖“蓄”雨水抗大旱
据西北区域气候中心3月28日的检测,由于降雨稀少,甘肃中北部目前已有10厘米以上的干土层,全省大部地方墒情为近4年来最差,许多地区,一尺二长的铁锨铲入地下挖不出一寸湿土。
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等地乡镇,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今年一季度,降水又比往年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方出现仅存1个月饮用水的困难,一些学校每天定额分配给每个学生一杯水。据统计,今春的旱情给甘肃造成58.22万人、24.5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但在这极度干旱的地方,人们“窖中有水心不慌”。
3月初,一场大雪稀罕降临,会宁县丁家沟乡的严秀娟,用脸盆、水缸、罐子等家什,在屋旁的山坡和自家的院子里,收集积雪倒进水窖,“窖里的雪水融化后,够家里人吃一阵子了”。
用水窖集蓄雪水、雨水,是2000多年前人类农耕文明时代发明的一项古老技术。在现代水利面前,水窖仿佛是一个“原始遗迹”,不值一提。但是,在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的甘肃中东部极旱地区,家家户户靠着两眼水窖,抵御了一年又一年的特大干旱。
1995年以来,通过实施雨水集流工程,甘肃省先后建成和改造水窖252万眼,缓解了27个县131万人和百万牲畜的饮水困难。
李元红,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他常思考一个问题:“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对雨水的科学利用,能否让一片天空、让每一次降雨也可以养一方人?”
过去,甘肃省当地农民在黄土地上修水窖,收集难、储存难、易坍塌,好不容易收集的雨水,可能几天就会在黄土层中渗漏。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水科院的技术人员改革传统水窖,利用屋面、日光温室棚面、庭院、道路、荒山荒坡、公路和人工硬化集流面进行雨水收集,利用水泥、塑料薄膜等现代材料进行集水储存。
如今,在年降雨200到400毫米的干旱地区,每户使用改良后的水窖满足全家3到5口人的饮用。
甘肃省水窖在国内不知名,但在国际上声名远扬。2003年3月,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在日本京都举行,甘肃省雨水利用行动荣获“水行动大奖赛”特等奖第一名。 获奖理由:“甘肃雨水利用行动”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发展旱作农业的创举。
随后,“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被纳入中国政府对外技术援助计划。 从2003年6月第一期培训班开课,省水科院承办了国家对外技术培训任务,先后为4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雨水利用培训班,甘肃水窖的建设经验和技术推广到了非洲、拉美、中东的十多个国家。英国环境问题专家弗雷德・皮尔斯先生在其煌煌巨作――《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中,也对甘肃省的水窖技术作为个案重点推介。
两年前,李元红曾对记者感叹:面对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人们习惯于用拦截地表径流(修水库)和开采地下水(打井),或者寄希望于跨流域调水,但对雨水资源的集蓄开发认识不足,未把它当作解决缺水或防止缺水的一个重要途径。假如降雨量突然减少,水资源充裕的南方也难抵御干旱的冲击。
2010年春天的西南旱情,让李元红当年的感叹一语成谶。
旱地“雾珠”滋养“高产田”
甘肃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这片被戏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黄土地上,绝收、歉收曾经习以为常。
去年,甘肃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旱上加旱”甚于雪上加霜,但贫瘠的土地,却生长着治旱、抗旱的奇迹――当年粮食增产百万吨,总产量突破900万吨,连续第6年实现丰收。
丰收背后有一个连创旱地增粮奇迹的“甘肃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清明时节,无论是山坡上的梯田,还是河谷里的川地,覆盖在黄土大地上的,是成片成片如鳞般晶莹夺目的白色薄膜。
会宁县中川乡梁堡村农民梁士勤说:“今年比往年旱得厉害,天气比往年暖得早,我没过完年,从正月初十开始,地里一边解冻,我一边覆膜,中午乘着太阳将地表晒化了,抓紧顶凌覆膜,否则,这里风大,一吹就将地里解冻的那点水气吹干了。”
顶凌覆膜后的土地里,膜面下罩着雾气、含着水珠,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就很难相信,当地农民正是靠着零星的雾珠,拿下了亩产千斤的大丰收。乡农技站技术人员李沣现场在梁士勤的田里测量土壤水分:垄上土壤水分含量达17.4%、垄沟土壤水分含量达19.3%,而一旁未覆膜的地里土壤水分含量为7.9%。
2005年以来,甘肃省通过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带动了玉米、马铃薯、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到去年底,利用这项技术的玉米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双双达到1000万亩,其中全膜双垄玉米,平均亩产为586公斤,最高产量达到898公斤。定西市安定区依托150多万亩顶凌覆膜梯田做大马铃薯产业,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区)。
今年,甘肃省又计划在旱作农业区的51个县区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0万亩。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甘肃近1/5的耕地、旱作农业区近1/3的耕地将铺上地膜。”
雨水集流养活了千万人口,“雾珠育苗”创造了农业丰收,甘肃的治旱之道令人深思。
从应急抗旱到科学治旱
甘肃省的干旱,不是一市一地偶然遇灾,特别是近几年来,受诡异的气候影响,中部地区的干旱自不必说,在东部地区,庆阳旱、平凉旱,甚至曾经降雨充沛的天水、陇南、甘南等地也不时出现旱情;在西部,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张掖和酒泉,千里戈壁,漫漫黄沙……
正是在不断的应急抗旱中,甘肃摸索到了科学预防、有效治旱的长久之策――推进生态建设,持之以恒兴修水利。
30年来,应对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始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点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如今,一个个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滋润着田畴,一个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有效改善着生态环境。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不仅遏制了全省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而且使全省科学抗旱的能力大为提升。
去年以来,甘肃省各地相继实施了景电一期等13处大型、1处中型和16处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滴灌管灌、喷灌等节水措施。同时,组织实施了8个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28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使全省改建衬砌干支渠道276公里,维修加固改造渠系建筑物1253座,新建集雨水窖4.28万眼,建成淤地坝110座、各类小型水土保持拦蓄工程3159处,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96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省上还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仅去年就淘汰钢铁、铁合金、水泥、造纸等落后产能375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30万千瓦。
目前,甘肃省正在加大围绕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以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生态保护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科学抗旱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