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节水:我们共同的责任

发布日期:2006-04-30 作者:李文媛      来源:经济日报     
   一项共识日前从世界水资源论坛传出:建议各国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水危机挑战。

  这份来自论坛的《部长宣言》重申,水特别是淡水,对全球脱贫与农业和农村发展、能源和粮食安全等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呼吁各国采取实际的、知识的和财政等举措,支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并提出各地方所蕴藏的解决水问题的潜力是巨大的。 

  缺水全球告急

  在全球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水危机日益严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事关人类发展的紧迫问题。

  在地球村里,千百万人面临用水短缺的忧患与危机,一些贫穷国家正遭受周期性干旱。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特别是农业缺水频频告急!

  由于缺水,一些地区农民钻深井追逐日益下降的地下水,给水资源造成更大伤害。而一个地区的用水过量可能会使另一个地区无水可用。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小河断流,灌溉水井干涸。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说,发展中国家近半数的人口在遭受由水引起的疾病所造成的痛苦,有些孩子因为缺乏一杯洁净水而丧命,劣质水每时每刻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粮农组织对93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水源缺乏国家的用水速度已超过水再生速度。10个国家处于紧急状态、8个国家用水紧张,从这个意义上专家分析,满足农业需要将要求它们取用其可再生水资源总量的40%和20%以上。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稀缺资源。想让每一滴水产生出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价值,不仅只有农民才感兴趣,田间的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农作物遭遇干旱,货架标签就会有反应;寒冷天气作物受损,鲜菜价就会飙升;粮食安全之源,水是关键,农业节水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高度重视。

  挖掘水土资源中的“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低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与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相当,但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6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我们占世界22%的人口,在占世界6%的可再生水资源和9%的耕地上生息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记者曾在北京平谷区的挂甲峪村看到,这里充分利用塘坝截蓄的大气水,完善山村“五瀑、十潭、两湖”水利工程,瀑水入池潭,潭水入两湖,用于灌溉、养殖、观光和垂钓。生态型的水能、光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将一个拥有146家农户,面积3600亩,现已开发2000亩的深山小村,实现了季节小江南的发展。听农民讲,近年山村科技跟上山、新能源建上山、水利设施引上山,修水窖、建塘坝、砌渠道、铺管道,总蓄水达10万余立方米。井、池、坝、田,节水设施之间互相连接形成网络循环,实现了大气水与地下水科学综合利用。小山村生态资源得到充分挖潜,满山见水、见路、见果树;潭有鱼,湖有水,年产值创亿元。如果我们多一点这样的农村,在节水的同时还将创造更多价值!

  让每一滴水产出更多粮食

  农业是水的最大用户,用水量几乎占地球用水总量的70%。未来30年,粮农组织估计供养世界人口将需要粮食增产60%。我们将在何处找到供养世界的水?答案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用水效率。

  同时也需要农业、水利、农机、生物等多种技术,尤其需要同水资源环保紧密结合起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说:“节约就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保护就是不要污染它。以前我们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现在我们还要防止人对水的伤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日前,记者去河北省藁城市、徐水县和衡水市桃城区三地调研,一项旨在通过中德两国政府解决“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技术项目,引人关注。在藁城开展的农作物试验,通过综合滴灌技术、作物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使用防虫网、黄板、天敌等一系列环境友好生产方式,综合技术与常规生产方式比较显示:节水33%;节氮肥72%;节农药89%;增产35%;增收40%,其节本增效成果,使已习惯于“靠天吃饭、等雨栽秧”,把旱作农业片面理解为打井、修渠等水利措施的农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实惠。

  有专家分析,现实中有些地区1―3立方米水生产1公斤水稻。如果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系数,节水就可取得可观的成效。

  怎样让更多类似的先进节水技术应用到节水农业实践中,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节水常规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农业节水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国外节水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的趋势。提高植物自身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主的生物节水是“让每一滴水产生出更多粮食”的科学举措。

  据记载,我国很早就在农艺抗旱节水方面取得成就,古农学专著《齐民要术》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传统思想。如今,我国专家加强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以生物水转化为中心的五水转化研究,即从大气水地表水―生物水―土壤水―地下水运移与转化中,运用水循环规律,提高水资源效率及经济价值,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生物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今年5月“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这将是全球学者对地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度交流。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世界水日致辞:“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也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实践表明,我们能否满足持续增长的全球用水需求,将取决于人们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管理、科学利用,取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义与责任。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