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发布日期:2015-09-17 作者:      来源:灌溉网     

近年来,马鞍山市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项目,新建和改建了部分乡镇农技推广站房,有的还添置了部分仪器设备等。全市新建乡镇站15 个,改扩建乡镇站18 个,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服务我市“三农”和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支队伍的作用未得到更好发挥。

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我市农技推广力量主要在县、乡(镇)两级,乡(镇)一级更是直接服务于基层农民的主力军,但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管理实行“县乡(镇)双重管理,县管乡(镇)用”的管理体制,在具体实施时,县农委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主要由镇政府管理和使用。因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的各项奖金福利目前依靠乡镇政府解决,“ 人、财、物、事”归乡镇管理,农技人员工作要服从乡镇政府安排,绝大多数人身兼数职,行政事务缠身,很难集中精力从事专业技术推广工作。县农委二级机构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之间不相隶属,业务工作不协调,沟通不畅,农技推广队伍不成体系,缺少整体合力。

技术力量薄弱

全市35 岁以下农技推广人员102人,仅占实有人数的15.38%。近些年,推广系统中专业干部的新生力量补充不足,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出现断层,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69.08%,但由于年龄老化、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很难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同时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身兼数职,造成部分农技人员荒废主业,推广农业技术的职能和自身的业务技能逐渐被淡化;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参加培训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少;不少农技人员只懂粮棉油,不知优高新,对农业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加工技术、市场服务等不熟悉、不内行,面对广大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要求,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要求。

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手段较为落后,工作设备亟待添置。目前我市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推广方法是采用给农户送资料送技术上门,到生产一线指导生产工作。但在服务上,由于乡镇财政入不敷出,对基层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乡镇农技部门经费拮据,连从事推广工作最基本的设备都不具备,如必要的交通工具以及土壤速测仪、显微镜、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技推广手段还停留在“用牙咬、靠眼看、凭经验”的初始阶段,难以适应“一优两高”农业发展需要。

专家给出“秘方”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新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意义深远。为此,市农业专家给出了“秘方”。

实施以条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建议将乡镇农村推广机构作为区县农业部门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三权归县区农业部门,统一任命站长,统一制定工作目标,统一发放工资。在人员的使用上可根据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辖作物类型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合理搭配,粮油区重点配备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蔬菜、果品重点配备园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用其所长、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农技工作有人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升科技人员整体素质。畅通人才进入渠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增强乡镇农技队伍的新生活力。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并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措施,促进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完善经费保障,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基层农技推广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提高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工作运转、推广服务保障水平,逐步改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工作条件;加强基层站所硬件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基层预警中心、检验监测中心,完善服务手段,提高预测预报、检测能力和农产品安全水平,对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手段。建议把改善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计划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期分批投资建设基层农技推广站房,逐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使推广人员安心工作,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加强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主体。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互动补充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等涉农部门的技术人员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和业务积极参与农技服务,使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尽快构建起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记者 张顺林 通讯员 俞卉蓉)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