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建起小水窖 集来"生命水"
发布日期:2006-09-12 作者: 来源:经济日报
“你们的运气真不错!来定西采访、参观集雨工程的客人很多,可是很少遇上现场下雨。”陪同我们采访的甘肃省水科院的金彦兆主任也很兴奋:“这场雨可给定西人民解渴了!”
“这是7月21日以来第一场有效降雨。”定西市安定区水利水保局副局长韩鸿鸣对上一场雨的时间记得很清楚,因为这都是“老百姓的救命雨啊”。我们来到办公室的时候,他还在给乡镇打电话:“北部8个乡镇到目前只降了7毫米雨,形不成地表径流,对集雨来说是无效降雨。”说到这个情况,韩鸿鸣有点高兴不起来。
就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韩鸿鸣和同事们到旱情严重的北部乡镇调查农民缺水情况,8个乡镇80个村里还有768户农民因没有建起集雨水窖,人畜饮水困难。
生命之水 解了农民饮水之困
甘肃很多地方都像定西一样因缺水而贫困。在今年干旱最厉害的庆阳市环县、白银市会宁县、靖远县,目前共有56.6万农村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难,饮水特别困难的有20.9万人。
“就甘肃而言,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贫在水上,困在水上,苦在水上!”甘肃省副省长陆武成告诉记者:“对甘肃来说,老百姓能不能生存,能不能发展,节水抗旱至关重要!”
在这个多年年均降水量只有277毫米的省份,很多地方的人畜饮水都是老大难问题。打井已经很难打出地下水,河流里仅存的一点水大都是不能喝的苦咸水。要解决人畜饮水,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集雨。
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马志超家,记者看到,雨水正顺着5间瓦房屋顶流到水泥地面的庭院里,和混凝土地面上的雨水汇集之后,一起流到水窖的进水口,可以存储40立方米水的水窖里储满了雨水。“今年全家5口人喝水不用再发愁了。”马志超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甘肃自古就有雨水利用的传统,现在我们做的工作是变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进而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甘肃省水利厅厅长许文海告诉记者。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始于1995年。当年,甘肃省首先在干旱重灾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由政府投资水泥,群众自筹砂石料和投工,每户硬化100平方米左右的混凝土集流场,挖2眼淡水窖,发展1处庭院经济。
许文海说,“‘121雨水集流工程’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硬化集流场提高了集流效率,过去黄土面集流效率只有5%至8%,而混凝土集流面的集流效率高达70%。二是混凝土水窖解决了雨水储存问题,过去老百姓自己打的黄土窖一般只能储10立方米水,而且渗漏厉害,容易坍塌。”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121雨水集流工程”共新建和改建水窖52万眼,建成集流场地3716万平方米,解决了最缺水的27个县131万人、119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发展庭院经济1.7万亩。
随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万眼爱心水窖工程”等相继实施。截至2005年底,甘肃共建成集雨水窖(池、塘)285.5万眼(处),蓄水能力951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人畜饮水的水窖57.52万眼,蓄水能力2300万立方米,解决了537万人的饮水困难。
对甘肃农村广大群众来说,有了一眼小小的集雨水窖,就意味着有了“生命之水”。
补充灌溉 燃起农民希望之火
干旱令农业发展愈加困难重重。解决了日常人畜饮水之后,如何发展农业,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摆在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面前。
在干旱严重的陇东和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着甘肃10个市州69个县市区,人口占全省的65%,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20世纪90年代,旱灾面积占旱地面积的比例有8年超过40%,其中3年在70%以上、1年高达90%。新世纪前4年,旱情依然严重,除了2004年外,其余年份均在50%左右。
“我们的对策,是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并举,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并重,大力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实施雨水集蓄利用、人饮解困、人工增雨工程等项目,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推广旱作农业生产技术。”陆武成说。
“甘肃的降雨,70%以上集中在7、8、9这3个月,而每年播种的3、4月份一般都干旱严重,这种特点适合集雨灌溉。”甘肃省水科院院长李元红告诉记者,“集雨灌溉只是一种补充灌溉,但是有苗不愁长,关键时候的一瓢水就能让苗长出来,确保农民有点收成。因此,把降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播种的时候保苗滴灌,成为甘肃集雨节灌的主要方式。”
从1997年开始,甘肃在11个地区65个县全面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截至2005年底,建成集雨节灌水窖228万眼,蓄水能力9600万立方米,发展农田补充灌溉面积近530万亩。
在此基础上,甘肃大力推行“梯田+水窖+科技+调整”的旱作农业模式。坡地改梯田,小雨不下山。到2005年,全省累计兴修梯田2817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万平方公里。抓科技推广,抓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抗旱效果显著的草畜、马铃薯、果菜、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在甘肃快速发展,仅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就达150万亩,年产种子4.5亿多公斤,供种量约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另外,种植中药材215万亩、啤酒大麦170万亩、棉花96万亩,在全国也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甘肃的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经济基础又十分薄弱,但是甘肃人民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缺水地区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这条新路让缺水地区的人民看到了希望。”陆武成相信,甘肃人民长期坚持的艰苦奋斗精神,会让这条脱贫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