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甘肃引大灌区开创新天地

发布日期:2008-04-23 作者:宋振峰      来源:甘肃日报2008年4月19日一版     
 

阳春四月,广袤的秦王川生机盎然。在永登县引大灌区,昔日废弃的一个个砂坑变成了一个个蓄水的小水塘,去年年底刚刚竣工的尖山庙调蓄水库年调蓄水量已达到276万立方米。这一系列大小结合的调蓄工程,使引大入秦工程解决了季节性供水这一最大的束缚,跨上了发挥综合效益的新台阶,秦王川也从此迈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天地。

被誉为“西北都江堰”的引大入秦工程,是将黄河支流―――大通河水跨流域引入秦王川地区的大型调水扶贫工程,也是新中国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跨双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该工程1976年开建,1994年建成通水。灌区涉及兰州市永登、皋兰两县23个乡镇、30多万人。永登县有近25万人受益,安置移民4.3万人,完成平田配套面积53.86万亩。

引大入秦工程按照当初灌溉农业用水设计,没有调蓄设施,每年只能季节性供水,夏季有长达50天的断水维修期,冬季无法供水。从而制约了灌区高效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工程效益也因此难以发挥,年实际引水量不到工程设计供水能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盘活”这一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对此专题调研,要求调整用水结构,加快综合开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省水利厅专门调研论证,在建设调蓄水库的同时,与灌区部门和市县各级一道,创造性地把目光投向了农民压砂保墒时留下的5000多个砂坑,提出将砂坑改造为2000多座蓄水塘,调蓄供水矛盾。

思路一变天地宽,一度被称作“救命水难圆致富梦”的状况终于成为了历史。去年,永登县在以前废弃的砂坑,建起了200多座水塘调蓄工程,年调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可满足2000亩日光温室和1000亩高原夏菜补灌。以前只能种粮食作物的秦川镇胜利村,现在一座座高效的日光温室拔地而起。靠新建的温室,村民张致汤去年挣了近3万元。在不远处的保家窑村,水塘边新建的万头猪场,给村民拓开了一扇增收的窗口。

调蓄水库和一个个水塘的建成,不仅使秦王川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了灌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使灌区与工业接轨。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园区,都先后在这里落地生根,产生效益。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