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沃土绘新篇——张掖市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助农增收纪实

发布日期:2015-12-18   来源:张掖日报 
       “以前合作社350多亩耕地,光浇水一项就需要很多人工,如今填埋了滴灌设施,浇水的工作一个人就可以完成,4个小时可以灌溉30亩地,膜下滴灌既能给农作物浇水,还能给农作物施肥,而这套节水灌溉设备,大部分资金都由政府补贴。”谈起节水灌溉带来的好处,山丹县东乐镇丰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学海如数家珍。

张掖市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1250立方米,亩均511立方米,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属典型的干旱地区。为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市上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加大水利项目申报衔接力度,突出发展节水农业,扩大示范规模,以点带面,狠抓落实,在膜下滴灌、地埋式滴灌、高标准低压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多年持之以恒搞试验、抓推广,大力建设高效节水项目工程,让全市市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市水务局节水办副主任张文武告诉记者,近年来,张掖市陆续实施第四、五、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批复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75.8万亩。

在高效节水工程运行管理上,张掖市主要探索出了三种模式:一是以大型农场主自用为主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包括国家补助资金等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归农场主所有,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二是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由协会负责组织维护管理,或按工程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产权归其所有。三是以土地流转经营大户或家庭农场为主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在经营合同期限内,产权归其所有并由其负责管理;合同期满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连同经营的土地同时移交原村社或下一轮承包经营者,由后者负责管理维护。山丹县清泉镇郇庄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是全市探索推行建管一体化典型示范点之一,由施工单位流转承包清泉镇郇庄村一社土地500亩,发展大田膜下滴灌灌溉技术。工程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自行施工,配套完善后,施工单位自行对其进行管护,并委派专人负责种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由施工单位负责工程测量、田间管网规划、管沟开挖回填、材料设备生产及安装、工程试运行等各项工作。工程配套完善后,施工单位自行对其进行管护,并委派专人负责种植。在灌溉过程中,按照操作规程合理开启阀门及出水栓,对每个轮灌组的灌水定额、灌水次数、灌水时间以及轮期等做好详实记载,并做好作物在每个生长期阶段所需水量、施肥量及长势情况。经过今年大田滴灌推广种植,记载了大量科学理论数据和详实的资料,为推广应用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科学、详实的理论数据,达到进一步优化节水灌溉技术的目的。张文武介绍说,工程自运行以来,从项目规划、管网布置等方面均符合当地实际,规划科学合理,管道及滴灌系统运行正常,管理主体明确,管护措施得力,工程效益显著。据统计数据显示,其在亩均节水、节电、节地、节肥、增产、等方面成效显著,发挥了较为明显的节水效果。高效节水灌溉除有效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外,还在增加保灌面积、节电省工、增加粮食产量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得益于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在项目区管灌每亩可节水50至80立方米,滴灌节水180至210立方米,喷灌节水100至150立方米。以全市发展75.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计算,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1628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10991万公斤,合计净产值超过7.9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增加约350元。


高效节水工程的建设,为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减负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它不仅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为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瓜果、蔬菜、园林等规模经营及种、养、加产业创造了便利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了田面蒸发和深层渗漏的损失,节约了地表径流的使用,有效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使用量,缓解了灌区的用水矛盾。”张文武说,除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大力推广和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生态效益也将逐步显现,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不仅将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