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水资源 全域高效节水
攀枝花欲打造中国南方节水灌溉示范市
4月5日,太阳炙烤着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小水井组的坡地,村民张会莲10多公顷的芒果林中,水通过黑色输水管道,逐级流淌至每棵芒果树根部附近,通过喷头精准地灌溉植株。
这是攀枝花实行节水灌溉的一个缩影。
依托阳光资源,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迅猛,但缺水一度成为瓶颈,于是,从2012年起,该市对现代化农业展开了一场水资源的“精准扶贫”。
如今攀枝花节水灌溉的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5万公顷,每年节水1000多万立方米。
盘活资源
缓解农业用水难
在水资源上,攀枝花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金沙江与雅砻江在攀枝花交汇,过境水量占比高,发展农业等看似有着先天“优势”,然而攀枝花为山区地貌,地高水低,只能望水兴叹。
气候上,攀枝花地处南亚热带,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这时降雨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0%至14%,而同期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至6倍,季节性缺水十分严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让攀枝花多数地区的万亩良田变成‘望天田’。”攀枝花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滕志介绍,在攀枝花仁和、米易、盐边等地,一些严重缺水的地方,每年庄稼都不一定种得下地,更谈不上收成。
随着产业开发,攀枝花的早市蔬菜、芒果、石榴、枇杷等现代农业迅猛发展,以阳光为品牌的攀枝花水果在市场上备受顾客青睐。
在农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缺水”一直是阻碍发展的难题,许多地方存在树种下了,却因为缺水导致开不了花、结不了果的现象。
在有限的水量面前,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然选择。
“因地制宜,节水做到微灌、管灌有机结合。”滕志说,在山区地形自压灌溉区,按照上下高差不同,离水池10米内的设管灌,10米至15米的设滴灌,15米以上的区域设微喷、滴灌、小管出流等微灌形式,“在河谷平坝区,多采用打井提水微灌,在区域面积大和种植品种统一的区域则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实施自动灌溉。”
多年探索,到2015年,攀枝花已建成1.5万多公顷的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其中多数为早市蔬菜种植。
“蔬菜区膜下滴灌,比沟灌节水40%至60%,灌溉和施肥省工90%。”滕志说,据测算,平均0.067公顷土地上节约劳动力工钱、肥料和农药费、增产增收等能达到2000元左右。
如今,大棚蔬菜种植的喷灌、滴灌也逐步延伸至芒果、石榴等特色农产品领域。“已建成的1.5万公顷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年可节约1000多万立方米水,相当于新建了一座中型水库。”攀枝花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
多种模式
助推高效节水灌溉
记者从攀枝花市农业部门获悉,该市农业种植面积约11.3万公顷,建成的1.5万多公顷的农业高效节水面积仅占13.3%,还有大量涉农土地需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支持。
而攀枝花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在节水灌溉上,对内攀枝花计划全市全域覆盖,对外计划打造成我国南方干旱山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市。
在节水灌溉技术的掌握与更广泛地区的需求和针对性应用上,攀枝花市农科院选定张会莲家0.13公顷的芒果林为试验地块,探索符合攀枝花特色农业等发展的节水灌溉模式。
张会莲家芒果地有10多公顷,全部安装了节水设施,其中有0.13公顷是市农科院试验地,由农科院自己安装四种对比试验的设施。
4月5日上午,正是试验地块进行灌溉的时间,张会莲走进地头,打开不同试验灌溉模式的水阀。半分钟后,芒果树下的一些喷头“嘶嘶”地喷出水雾,农科院的观察记录员范红梅走到树下,记录喷灌开始的时间及连接在水管上的水表度数。
范红梅说,此次试验分微润灌溉、滴灌、微喷灌和人工管灌四种模式,时间为3年,“2016年初步试验出微润灌溉在芒果灌溉上的效果,同时进一步验正芒果滴灌和芒果微喷灌在混撒拉村的应用效果。”“以前主要是漫灌,现在只需控制开关,省时省力多了。”芒果地被选为节水灌溉试验地,张会莲非常欢迎,她对更科学、省力地种植芒果树充满期待,“植株施肥、病虫害施药等,都能兑水后通过管道‘精准’输送。”
攀枝花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农科院做好高效节水灌溉、科研工作,并重点逐步向中高山地区转移,最后逐步达到全域高效节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