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五万多亩农田水利设施“重装升级”
二0一四年九月三日,在浙江省水利厅网站公示浙江省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名单上,南湖区荣列其中,计划用三年时间,改善水区农田水利设施。
三年来,根据《南湖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南湖区以渠系工程配套改造、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推进节水减排为重点,结合农村河塘整治和水系连通、1万至五万亩灌区配套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加紧建设步伐,全区五万多亩农田水利设施“重装升级”,初步实现项目区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高效节水灌溉的建设与运用推动着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借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东风”,从2014年开始,每年都会新增数千亩高效节水设施,实现高效、高质灌溉。
在大桥镇云东村方家浜,龙头一拧,清澈的河水奔涌而出,瞬间汇入面前的稻田……低压管道把灌渠从明渠变暗管,节水又高效;在新丰镇竹林村车夫浜泵站,采用变频装置的泵站能自动感应河水抽排水位,一旦达到排量会自动停止;而在湘家荡区域,一条条黑色的塑料管从田头一直蜿蜒到另一头,喷滴灌设施按需给蔬菜、果树“打点滴”……各种高效节水设施“百花齐放”,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更让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高效节水”的含义。
“低压管道一个水龙头管二三爿田,农民自己根据需要放水,水满了直接关停,不仅方便,而且省水,想想传统灌渠水要流经几百爿田,跟二三爿田之间,就相差了多少水量!”“喷滴灌设施打开阀门,不光能自动浇水,还能用来喷施营养液。”……村民们对高效节水设施的好处如数家珍。
从观望、质疑到主动要求灌渠改造,受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桥镇云东村成为南湖区首个低压管道灌渠全覆盖村庄。村里也切实体验到了高效节水灌溉后续运行、维护的成本降低。该村村干部算了笔账:新建的泵站配备变频控制设施,实现机埠自动化,无需人工打开,机埠放水员的人工也减少了;每年灌渠的维护费也少了;另外,每亩田的打水钱也从原先每年35元降到今年的25元左右,水费、渠道、人工三样每年全村至少减轻了20万元灌渠运行和维护费用。
一组数据显示:一般农田土渠道改成u型渠道每年每亩能节水80立方米;改成低压管道灌渠每年每亩能节水150至180立方米;改成高喷滴设施灌溉每年每亩能节水260至300立方米。
三年来,随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推进,南湖区已建设低压管道灌渠11904亩、喷滴设施1681亩,预计每年能节水274万立方米。
1万多亩高效节水设施一年节水274万立方米
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完善农村灌排系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御农业自然灾害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农作物长势好,小农水建设功不可没。”一些农户原先地势低洼、渠道排水不畅或因水泵、机井毁坏严重,主要靠天等雨的田块,如今不再靠天“吃饭”,排水渠道的建设、灌渠提升,让农田灌排自如,旱涝保收。
“农民再也不用扛着锄头‘抢水’了!”一村民感慨道,现在修了排水渠、建了泵站,水多了就从排水渠排出去,再也不怕淹了;水少了就通过泵站把水打进来,灌排自如,省心省事!
三年来,南湖区已改善灌溉面积3.794万亩,改建灌溉渠道54.51km,改建小型灌溉泵站49处,改建排涝泵站31处,新建闸站12座,改建排涝沟道长度47.88km。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南湖区通过整体规划、整合资金,将人力物力集约化管理,解决了水利工程分散产生的管理维护难、效益不明显等弊端,实现小农水设施集中连片配套,使水利设施效益最大化。
改造后的灌区防洪标准均达到20年一遇;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1日暴雨一日排至农作物耐淹深度。发挥水利设施“灌得上、排得出、挡得住的作用”,实现农田旱涝保收。
为规范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管、用长效机制,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政策运行,持续发挥效益,南湖区也出台了《南湖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试行)》,明确了管理部门与职责,管护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管理,确定管护内容及补助标准。
区水利局和财政局也联合印发了《南湖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建设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资金筹措方案,规范建设资金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三年来,南湖区已投资1亿多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让当地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明显增加。
37940亩田间灌区改造实现农田旱涝保收
南湖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过程中,在配套改造灌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同时,更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和水系连通,推进供水质量提升。
淤积多年的污泥清理干净了,河道里的垃圾清除了……尽管一个个河道面积不大,但尤如一个个阻塞的毛孔被清通起来,帮助整个南湖水环境顺畅“呼吸”,健康发展。
纵观三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3个灌渠改造项目中,其中不乏水源工程,通过改建灌溉泵站确保水源,通过清淤河道、建设生态护岸,提升供水质量。
区水利局建立了小农水重点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责任,不遗余力确保供水质量、工程质量。低压管道灌渠的龙头都是不锈钢材质,管道选用的也是50年不坏的pe管……该局在水利工程管理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项目招投标都由专家库随机抽取的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打分体系由第三方制定,使每个工程招投标在“阳光”中进行。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设计变更,还是质量抽检等都有工程推进职责交接单,工程建设每个环节“有理有据”;每天在建工程的施工人员数量、机械作业图片等都在线晒图,报送水利部门;安全生产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开展日常和专项性检查,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区水利局不定期派专人对工程现场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委托第三方进行质量检测;南禹水利投资有限公司积极申请市质量监督管理站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定期开展质量监督活动;监理单位制定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现场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进行监督,定期与不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巡视检验,使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施工单位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实行工程质量“三检制”。
层层分工、层层监督,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农田水利设施改善提升的同时,还发挥了“叠加”效应。随着全区“五水共治”的推进,新丰、余新、七星、大桥等各地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建机耕桥、整治农塘、清淤河道,打通了堵塞的河网“节结”,加速水系生态改造,提升水环境“体质”。
伴随河道自净能力加速恢复,水流得更畅、更欢、更洁,南湖区水质也实现“三级跳”。今年,南湖区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交接断面考核连续9个月优秀。
19公里农村河道整治供水质量“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