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的“察北实践”
一面是地少水缺,一面是地下水超采,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正越来越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迫在眉睫。察北管理区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坚持把节水作为确保水资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在发展节水农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坝上贫水区农业高效节水的新路,形成了特有的“察北实践”。
高效节水走在全国前列
盛夏时节,烈日高挂,天气闷热。
察北管理区沙沟镇2600亩的马铃薯生机勃勃,蔚为壮观,一根根细长的滴灌带将水肥精准输送到马铃薯根系,根系充分吮吸着沙土中的水滴和养料。
“这就是目前全区最高效的智能滴灌技术,铺设了细管的地块,只需推闸、放水、拧开关就可以了。这项技术较喷灌节水40%以上,节肥15%以上,还省了不少的人工费用,在全国也走在前列。”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康建伟介绍,去年察北管理区为推进更为高效的农业节水模式,投资671万元在雪川农业实施了8400亩智能节水滴灌工程,这种灌溉模式较指针式喷灌节水40%以上,监测数据显示亩均用水量65.8立方米,有效压减水量220万立方米。据水位监测井数据显示,实施地块水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回升1.6米。
“几千亩的种植面积,灌溉的工作量非常大,即使是比较先进的指针式喷灌,也需要多个工人进行大约半天的灌溉,此外依赖人工经验难以避免灌水不足和灌溉过剩的现象。”雪川农业生产部项目经理张丽华介绍,智能滴灌技术则通过在泵房安装水压、流量传感器,管理员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查看泵房的水压和流量,确保能够灌溉到每一个角落,彻底结束传统人工灌溉模式。
同时,这项技术利用农业气象、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对各不同地块以及同一地块不同区域的农田小气候、植物营养和水份状况实时监控,精确分析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以及病害发生趋势,根据需求实现养分、水分、植保品的差异化和精准投入。
政府主导拧紧用水阀门
坝上地区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区,而察北管理区区每年农业用水占到全区总用水量的80%左右,严峻的现实让察北管理区领导认识到,必须把发展节水农业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打好农业节水“硬仗”。
立足资源性缺水和“农水”矛盾突出的实际,几年来,察北管理区坚持不懈地把节水改造、结构调整和依法治水作为农业节水的关键来抓。管理区以节水改造为重点,大力实行“工程节水”。全区水浇地7.28万亩,几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先后购置了一大批节水设备,对低效节水工程全部进行了改造,截至目前,喷灌面积1.48万亩,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5.8万亩,实现了高效节水全覆盖。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行“农艺节水”。根据资源分布及地域条件,全力聚焦马铃薯产业、乳业等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逐年对全区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今年又推动了“两增两减”行动,增加了耗水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全部采用滴灌高效节水节肥模式;增加青莜麦种植面积。压减高耗水的蔬菜种植面积和青玉米种植面积。“两增两减”可减少地下水开采48万方以上。
以依法治水为重点,大力实行“源头节水”。按照中央和省市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建立完善了打井审批、取水许可、农业节水等一系列采水用水管理制度,切实从源头上遏制了水浇地的增加、制止了农业用水超采行为发生。
集成创新闯出节水新路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不断集成创新技术模式,坚持工程与农艺结合、硬件与软件配套、设备与技术并重。”康建伟介绍,察北管理区把技术创新作为农业节水的生命线,坚持引进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
以有限的水,灌溉更多的地。察北管理区一直在不断探索高效节水的发展路径,先后推动了5次大的节水突破。上世纪70年代通过察北牧场机械厂自行研制了自走式圆型喷灌,较大水漫灌节水40%左右;90年代引进了卷盘喷灌机浇灌,较大水漫灌节水50%左右;2003年引进了指针式喷灌机组,较大水漫灌节水60%左右,后续又引进了部分滴灌;2014年实施和推广了更为节水、节肥、节能的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较喷灌节水30%左右;2018年又引进了水肥智能控制滴灌系统,这项技术较喷灌节水40%以上,节肥15%以上。
同时,机制创新是落实好农业节水的关键。察北立足打造“高标准水资源利用示范区”的目标,确立了“守住红线、综合治理、打造精品、整体推进”节水思路,成功探索出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阶梯水价、超用加价、节水奖补、互利双赢”节水机制,全区农业用水年亩均水权额度为35方,全区用水定额为105方,用水限额为126方。在35方水权额度范围内,不收水费,只收取用水电费,超过规定阶梯限额,加收相应费用。在用水定额以内节约的用水指标给予奖励,确定每节约1方水奖励0.2元,对农民手中未使用或未用完的用水指标,农民之间可以自由交易,也可结转到下年继续使用,不再另行进行奖励。还可以由政府回购获得节水收益。
这些年来,察北管理区因地制宜,先后在全区几十个示范基地对农业节水技术进行对比试验,做到了宏观上总量控制,微观上定额管理,也实现了“被动节水”向“自主节水”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