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永康:节水减排助推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每节约1立方米水,可以减少0.8立方米污水排放量,同时为河道生态系统增加1立方米生态水量。”日前,记者随“节水中国行?媒体看浙江”采访报道组抵达浙江省永康市。该市水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永康市被誉为中国的“五金之都”。这里地处浙中山区,产业高度密集,水资源不足,用水矛盾突出。2018年,国家启动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工作,永康市列入试点市金华市的核心试点区域。几年来,该市抓住机遇,从实际出发,加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全力做好水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
“智慧水利”挺进山区,生活废水高效利用
记者在舟山镇舟三村采访时看到,当地水资源供水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同高打开手机小程序,远程启动溪水水泵,处理后的尾水经管道输送至田头的喷淋装置,开始浇灌农田。这是浙江省首个“农村智能节水综合管理及调配系统”。
周同高对记者表示,舟山镇所辖的舟一村、舟二村、舟三村共计1278户,多年来主要依靠周边坑塘水库供给生活用水。由于历史原因,村内供水管网布局不清,计量设施不健全,管理收费也不到位,管网漏损情况难以掌握,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附近溪流,虽经简单处理,对水库水源保护仍然不利。2018年,在长江科学院的指导下,三个村启动节水试点建设,通过安装流量计、压力计、RTU等设备,智能监测供水管网的流量和压力信息,并将数据集成至“农村智能节水综合管理及调配系统”。在此基础上,永康市水投集团通过系统对试点区域的漏损管段进行综合改造,将供水管网漏损率从30%以上降至10%以内。
“经终端深度处理后产生的尾水满足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可用于农田和各类林果地灌溉,实现了生活废污水高效回用。”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水资源所原所长王士武说。灌溉用不完的再生水,经当地种植荷花的人工湿地净化后再排入河道,生活污水不仅实现“零直排”,减排效果也令人满意,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从源头到龙头再到田头,全力呵护民生“大水缸”
舟山镇位于永康市目前最大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杨溪水库上游。做好舟山镇农村综合节水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对保护杨溪水库这口民生“大水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在上级的支持下,永康市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从龙头到田头、从排放到杨溪水库库尾湿地 “三道防线”保护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舟山镇农村生活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成效显著,总体实现了“三减一增”:一是取水量明显减少。人均生活用水量减少50%,水稻田灌溉取水量减少80%;二是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放量减少。每亩水稻田消纳农村生活污水100-260立方米,每亩蔬菜消纳生活污水10-50立方米;三是农业化肥施用量减少。以水稻田为例,再生水带入氮素,折算单位面积施肥比例,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10-20%;农民获得感增强。 “增”的方面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生态补偿资金稳中有升,示范区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提高10%左右。
“一减一增”有效减轻对自然水体的不利影响,起到保护水资源、水生态的作用,落实“保护优先”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同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和向往。
强化监督考核,推动水资源差别化配置
过去,永康的许多企业在用水方式上曾经以粗放型为主,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为做好水资源节约减排工作,永康市出台《关于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全市10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水耗列入考核,建立节水与“亩均论英雄”协同机制,以“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水资源差别化配置。同时,通过节水诊断和计划用水手段,倒逼许多企业以自建蓄水池收集雨水、建设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中水回用、改进产品工艺等方式提升用水格局,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如今,永康全市年节水达253万立方米,实现综合节水率30%左右,相当于增加了30%的供水能力,万元GDP用水量从45.8立方米下降到27.51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提高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