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谈节水】江苏南京市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构建全域节水体系 坚持走量水发展之路
编者按: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纳入《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第一批)》的保留项目,《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为宣传推广各达标县(区)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深入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国节水办官网特开设“县(区)委书记谈节水”专栏,发布县委书记署名文章,分享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经验做法。
构建全域节水体系 坚持走量水发展之路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委书记 吴勇强
浦口位于苏皖交界处,前临长江,后枕滁河,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全区江河堤防总长200.7公里,自然形成沿江、沿滁共计167.8平方公里圩区,现有5条通江河道、23座在册水库、36座重点塘坝、3109个小微水体,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超5.2亿立方米。近年来,浦口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量水发展理念,深化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善、设施完备、高效利用、监管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出了一条丰水地区特色节水之路。2021年,获评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一是坚持制度管水。坚决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政府、市场“双向发力”,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一是树牢绿色理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决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是抓牢政策引领。严格执行省市用水定额标准,将用水定额运用到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及用水审计等全领域、各方面,实现全区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推动用水有度、节水有据。三是筑牢市场导向。深入推进农水价格综合改革,以初始水权为基础建立水票制度。截至2020年,累计发放奖补200余万元,奖补并举提升用户节水积极性。同步在居民用水和非居民用水领域,分别实行阶梯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以价格杠杆提升节水效果。
二是坚持分类节水。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实施精细化、高标准节水减排工程。一是实施农业节水提效。依托全国首家、江苏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以节水促提升、推转型,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75,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提升至70%以上。二是实施工业节水控污。通过用水总量控制、用水计划管理,以供定需,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一方面,力求管到位。建立用水审计监督管理系统,指导企业节水减排。另一方面,力求用到位。鼓励企业推行冷却循环水、非常规水利用等节水项目,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稳步提升。三是实施城镇节水改造。强化供水管网改造,通过优化压力控制、DMA分区计量等措施,实现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强化节水器具推广,抽样调查全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强化回收利用效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落实生态屋顶、透水路面等工程性措施,同步推动城市再生水回用率达20.6%,加快建设节约型、生态型浦口。
三是坚持科学治水。运用系统思维、护好生态优势,统筹做好水生态空间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浦口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浦口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文件,着力提高资源布局的精准性,推动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空间管控。落实区、街、村(社区)三级河湖长制,确定各级河湖长154名、民间河湖长114名,实现对全区227条河流、23座水库的全面覆盖、全域巡视、全程管护。同时立足省际毗邻特点,探索跨界河湖管理模式,2020年南京滁河浦口段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河道建设示范样板。三是狠抓综合治理。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完成全域528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并纳入常态化运维,建成区水体、入江支流等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在江苏全省位居第1。大力推进长江岸线整治,拆除违规企业47家,累计复绿170万平方米,建成17公里长江精品旅游线路,整治经验被水利部向全国推广。

四是坚持全民护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宣传活动,激发公众节水的内生动力。一是注重面上发动。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同步加强宣教实践阵地建设,引导全区群众增强“节水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行动自觉。二是注重点上争创。积极开展节水大使、节水标兵评选和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累计建成各类节水载体115家,其中省级载体39家;创成雨发生态园、象山湖公园2个省级节水教育基地,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达90%,节约用水典型示范效应逐步放大。三是注重品牌创建。成立水务志愿服务总队,打造“浦小清”工作品牌,推动“小浦志愿”“小浦资助”“小浦课堂”“小浦五进”“小浦护水”等“1+5”品牌,成为全区节水护水的靓丽风景、有生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上,浦口区将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理念,坚持走节水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提高全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绘就浦口山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