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节水新闻

破缺水难题,谱云南新篇

发布日期:2019-12-22   

破缺水难题,谱云南新篇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云南省情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承载力有限,长期积累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十三五云南破解缺水难题的攻坚时期,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水多却喊渴的云南缺水状况究竟怎样?云南又将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本刊记者深入云南多地调研采访,希冀揭开云南水危机的根本问题,同时挖掘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成功做法,报道云南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蓝图与路径。

主笔 罗远

云南,简称云(别称滇),我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省份,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41.8万人,201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13717.88亿元。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紧紧围绕兴水强滇战略,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为重点,着力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促发展、惠民生,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加之人口增长、特殊地形环境、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等问题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着丰水大省之称的云南同样出现了缺水这个高频词。

全局谋划,描绘节水蓝图

在云南这片高原红土地上,河流众多,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8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其中珠江、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其余均发源于青藏高原,为过境河流。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国际河流(也统称西南国际河流),分别流往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我们来看一下云南省水资源家底: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78.8毫米,水资源总量2210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3位。拥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程海、泸沽湖、异龙湖、杞麓湖、阳宗海等是云南著名的九大高原湖泊

为什么云南水多却喊渴?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流,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边际效益低,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7%(不含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容),不到全国的1/3。二是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5%;滇中重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有700立方米左右,特别是滇池流域不足3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状态。三是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0%以上,干季(11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0%20%,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无雨就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常交替发生,久旱之后突然发生大洪水,旱涝急转、涝中有旱相互交替的情况较为突出,且灾害频率高、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程度深,防汛抗旱救灾形势非常严峻。四是水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承载能力低,防污治污任务重。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九大高原湖泊中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滇池外海和草海常年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近1/2的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同时,用水较粗放、公众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政贵在行。节水有利于解决云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的要求,是民生利益所在。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说,缺水严重制约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按照新时期治水方针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云南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把节水放到全国的治水大局之中考量,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节水这篇大文章。通过深化水利改革,立足自身优势,更好地释放水资源开发潜力、活力和动力,构建云南水安全保障网,为实现三大战略定位目标及跨越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高位推动,规划引领。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关于深化水利改革专项方案》《关于推进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五年大会战的意见》《云南省节约用水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措施中提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方针,深入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加快推进水网建设,强化节水减排,破解跨越式发展瓶颈制约。

省水利厅把节水之策放到全省的水系发展之中布局,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开展分区规划指导,利用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优势,盘活水资源,突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三个重点,紧扣区域实际,顺应群众期待,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云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省节约用水办公室)处长李伯根说。

大兴水利,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

2009年的4年连旱,凸显了云南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让接受验后的云南,抓紧补短板。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以新改建水库、引水调水工程为着力点,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缓解供需矛盾。因此,补短板是云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水利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创新水利投资计划管理方式,拓展水利投资来源渠道。十二五以来,云南省采取国家投、财政拿、集体筹、银行贷、招商引、社会融等办法,建立起骨干水源工程公共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营管理,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激发社会投资热情,释放社会资本活力。

5年时间,云南省水利投资达1466亿元,是十一五全省水利投资410亿元的3.5倍,是规划目标的115%。为解决工程性缺水,云南启动实施了兴水强滇战略,在重大水利工程、民生水利、节水型社会、水生态文明、防洪抗旱能力和水利改革等方面打出组合拳,高强度投入,大规模建设,一点点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

治水成效显著:建立1.4万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农户超过100万户,207万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长运行。全省累计新开工建设重点水源工程261项,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88座,完成30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蓄水库容21.7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6亿立方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2万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78%,推进曲靖、蒙开个等12个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实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5万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00多万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210万亩,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1745万亩,累计解决1259.5万农村人口和11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2015929日,被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中的滇中引水工程勘察试验性工程在大理、丽江、楚雄3地同时举行动工仪式。此举意味着,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引金入滇、五湖通航设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坎坷艰辛,云南各族人民期盼数十载的滇中引水工程,终于踏上了圆梦的旅程。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地处云南省降雨低值区,由于高山峡谷、田高水低的地形,以及源短流小的水系环境,导致区内水源工程特别是大型水源工程少。而且区内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滇中引水工程受水区国土面积为3.69万平方公里,约为全省的1/10,却集中了全省近1/4的人口、1/5的耕地和1/2的工业增加值,区内人均水资源为全省人均的13%,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区域,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滇中引水工程属于干流引水,从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引水,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彻底改善水资源匮乏状况。据了解,滇中引水工程地处横断山脉及云贵高原,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构造背景复杂。滇中引水工程属于跨流域取水,由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组成。输水工程干渠总长661公里,共布置主要输水建筑物129座,其中隧洞63座长607公里,隧洞长度达到输水线路总长的91.89%,普遍存在隧洞长度长、埋深大的特点;输水线路跨越较多深切支流,存在高架渡槽和高水头倒虹吸;此外,输水线路穿越可溶岩地层长度较大,局部岩溶发育。正是由于工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从提出设想,到规划获批,再到环评出炉等各个环节,滇中引水工程才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前后历经半个多世纪。

滇中引水工程以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供水。输水工程从丽江市石鼓镇望城坡起,经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终点是红河新坡背,全长661公里。工程通过661公里的总干渠将金沙江与受水区连通,总干渠布置有分水口门25座,向沿线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的35个县(市、区)的34个受水区分水。通过151条总长1723.6公里的配套干渠、支渠与当地133座水库和98座水厂相连,实现外调水与受水区水资源的联合运用,增加受水区水资源调配与供水能力,使受水区城镇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95%,农业灌溉保证率达到75%

2016328日,云南水网建设按下了快进键,全省水网2016年第一批重点水源工程集中开工仪式在普洱市景谷县民乐河水库举行。这次集中开工的水源工程分布在10个州()16个项目,总投资30亿元。据悉,景谷县民乐河水库是云南省十三五开工的第一座中型水库,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开工的第1座重点水源工程。民乐河水库位于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坝址位于澜沧江二级支流民乐河中游,距民乐镇6.5公里,距景谷县城67公里。水库总库容2663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5.3亿元,水库建成后可解决3.2万亩农田灌溉、2.26万人用水及民乐工业园区供水问题。

十三五时期,云南力争水利建设投入达2000亿元以上,集中力量建设以滇中引水工程、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和河流湖库连通工程为骨干,通过滇中水网、高效节水灌溉网等区域性水网建设,形成全省水网雏形。力争新增蓄水库容20亿立方米以上,新增供水能力42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

示范引领,推进节水纵深发展

云南省正常年份全省年现状缺水量达42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与此同时,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用水较粗放等问题,交互影响、彼此叠加,更加剧了云南水危机。

云南省开始重新审视和统筹谋划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曲靖市、玉溪市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昆明市、安宁市、丽江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示范带动,以及开展安宁市、嵩明县、会泽县、陆良县、澄江县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县)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形成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格局。

减少废污水排放就是节水,节水就是增加水量。昆明市水务局副局长、市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龚询木说。昆明市自1982年成立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以来,在规划统筹、法律法规、课题研究、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探索,30年来累计节水6亿多立方米。201192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授予昆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14年通过复检高分通过,基础工作扎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市在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及再生水利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昆明市主城及呈贡区范围内已建成集中式再生水处理站9座、再生水供水主干管约560公里,累计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480座,再生水年均回用量达到24409万立方米。新建建筑与小区已配套建设雨水综合利用设施161个项目,设计控制规模为10.9万立方米/天,还建成雨污调蓄池17座,调蓄池总容积为21.24万立方米。

节水三同时制度是从源头把关,确保各项节水政策、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

对于严重缺水的昆明来说,只有把节水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从前期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同期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才能达到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从而实现城市雨水、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最大化。

早在20065月,昆明市便修订了《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节水三同时制度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至此,昆明市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日可回收污水量在45立方米以上,日再生水需水量在30立方米以上,并要求所有新建工程项目必须同期配套建设节水设施、使用节水型器具。《条例》还规定,原已建成使用的工程项目,日可回收水量在75立方米以上,日再生水需水量在50立方米以上,且具备建设场地等条件的,产权单位或者物业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市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的要求建设相应规模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同年12月底,新建项目节水措施方案审查正式进入昆明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对昆明主城及呈贡新区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已进行节水三同时审查把关。

2009922日,昆明市正式实施《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要求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构)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市政工程项目,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水三同时的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昆明市结合实际,把节水三同时制度细化落实在新建项目审批的各个环节中,把节水措施方案审查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要求所有新建工程项目必须编制节约用水措施方案,规划、建设、房管、环保、滇管等部门在环评、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以及证照办理时切实配合把关,使节水三同时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201331日正式施行的《云南省节约用水条例》,把节水三同时制度扩大至全省范围内实施,昆明市也成为云南省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的典型。

在曲靖,曲靖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家霖说,抓紧补齐补强短板,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力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曲靖市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曲靖市水资源总量133.8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6%,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曲靖市地处乌蒙山脉,是典型的喀什特地貌,由于山区多,平原少,人居高处,水在低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4%,加之水污染、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属于典型的工程型、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地区。

曲靖市2006年被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列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12年通过验收并授予曲靖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曲靖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9.3%,工业重复用水率达93.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21,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由18.5%降低为15.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5%,污水处理回用率由30%提高到55%,节水器具普及率达47%

但是,作为一座缺水型城市,贫乏的水资源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桎梏,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农田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然而,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运行维护一直是个难题。曲靖是农业大市,同时农业也是曲靖的用水大户,农业用水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70%,农业节水是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头戏。近年来,通过农业节水改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21,灌溉保障率达45%,高于云南全省平均水平。

201465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考察云南水利工作时指出,农田水利要创新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确保工程设施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水利部和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指示精神,把恨虎坝中型灌区作为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过1年多努力,试点改出成效、试出经验,探索出了初始水权分配、合理水价形成、节水激励约束、合作社参与、社会资本参与、田间工程管护、国有工程建管7项机制,为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新鲜经验。

玉溪市拥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3个高原湖泊,湖容量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的68%,其中抚仙湖是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湖容量206.2亿立方米,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容量的65.7%,但可利用的水资源极为有限。玉溪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2.6亿立方米,排在云南省各州市中最后1位,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长期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红塔区、江川区、通海县已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2014年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授予玉溪市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2015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201511月成功创建云南省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水资源总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是曲靖市基本水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玉溪市水利局副局长杨云华介绍,十二五期间,玉溪投资18.96亿元,完成玉溪市东片区暨三湖(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的主体工程建设并试通水成功,可实现每年向抚仙湖间接补水5000万立方米和直接向星云湖和杞麓湖补水,并逐步取消对抚仙湖、星云湖的不合理取水,同时解决玉溪中心城区、通海县、江川区、华宁县及沿途6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对保护抚仙湖水环境及解决东片区越来越严重的缺水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丽江市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总量多,可利用量少,利用难度大,开发利用率低,水生态环境恶化情势严峻。丽江市2012年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5年通过验收。2014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有力促进了丽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常住人口及旅游人数的增多,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丽江市局部地区(丽江坝区)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丽江市水务局副局长何建华告诉记者,黑龙潭泉群是丽江古城玉河水系的水源,由于出现了黑龙潭泉群长时间的断流、田园河网水系的萎缩等水危机现象,丽江坝区水资源、水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正采取针对性和有效性措施努力化解水危机。

在安宁,安宁市水务局副局长、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李敏说,因安宁市水资源先天不足,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区域水资源、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现代化水务管理体制,可以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的统一管理,对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61月,安宁市举行了水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职能划转暨人员交接仪式。通过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有利于打破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的水务管理界限,整合涉水的行政职能、行政审批、监督执法、水务资产,统筹涉水规划体系、考核体系、防洪体系,实现水行政职能、制度、管理的一体化。

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以来,安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2015年安宁市被省水利厅列入5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县)试点之一,2016年列入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示范区之一。

云南省在抓紧补齐补强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转变,以节水管理为核心,建立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探索推进水资源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等工作,改变水资源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一头轻,一头重的现状。

节水减排,保护湖泊水环境

九大高原湖泊及其流域是云南农业、工业企业和主要城市集聚地。位于大江大河上游汇水区,其水质水量及其流域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下游我国长江、珠江流域黄金经济带的发展,也关乎澜沧江、红河、怒江下游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目前大多湖泊依然面临污染物增长速度超过削减能力的严峻形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久治未愈。

高原湖泊的治理是全球范围内难度最大的,因为它的生态本来比较脆弱。由于性质特殊,环境容量有限,污染一旦突破阀值,湖泊就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丧失自我调节能力。

在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上,云南省按照总量控制、一湖一策、分类施治的总体思路,控源、减排、治污、生态修复、加强管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实施精准治湖。

清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赏滇池,写下了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名句。曾经,滇池这颗高原明珠的磅礴、壮美,让众多文人骚客为之倾倒。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昆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滇池饱受了污染之苦,成了昆明之痛”“云南之伤

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首先,滇池地处昆明城市南端,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处于数百万人口城市的下水口,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含有农药化肥的农业污水进入滇池,成了名副其实的排污桶;其次,随着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污水量;另外,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

九五开始,滇池治理连续45年纳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滇池作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之首,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在滇池治理上,突出环湖截污、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村农业面源治理、生态修复及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落实彻底截污、水体置换、生态工程三大任务,完成环湖截污主干渠及配套污水处理厂、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环湖湿地3600公顷及流域885个村庄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管网系统,滇池流域水循环体系初步形成,入湖水质不断提升,综合污染指数明显下降,湖体水质企稳向好。曾经人们躲着走,如今游人如织。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的一项关键性工程,自20131228日正式向滇池补水以来,目前已累计向滇池补水12亿多立方米,有效增加了滇池水资源总量,提高了水环境容量,加快了湖泊水体循环和交换,增强了湖泊自净能力。

昆明瀑布公园是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牛栏江出水口,即入滇水口),位于盘龙江松华坝下游2.3公里处的盘龙江入口段防洪工程(即瀑布公园),集饮水通道、城市防洪、水质改善、河道整治、城市供水、景观提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设施项目。瀑布公园利用出水口和盘龙江12.5米的高差,建成了宽幅约400米的人工瀑布。通过上、下塘,跌水(跌水是由落水造成的景观,有瀑布和流水等形式)的建设,对牛栏江来水进行曝气、增氧、削减污染、沉淀泥沙,能改善和稳定牛栏江来水水质。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水近水、休闲娱乐的地方。

滇池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三个基本,即:滇池草海湖体水质明显改善,基本达到类;外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类,湖体消除由大规模水华爆发引起的水体黑臭现象,主要河流水质基本消除劣类。滇池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改善了滇池流域及昆明市水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治理好滇池打下了良好基础。

九大高原湖泊径流区农业面源污染量占到了总污染量的60%以上。破解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是云南省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

在抚仙湖治理上,按照201465日汪洋副总理来云南考察水利工作时对农田水利改革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20147月水利部批准云南作为南方农业高效节水减排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确定在抚仙湖流域澄江县龙街街道高西社区开展南方农业高效节水减排试点工作。试点实施后,项目区2210亩农田每年农灌节水38.2万立方米,每年向抚仙湖补充清水38.2万立方米,节水率达49.9%;减少农药化肥施用156.8吨,减少污染物入湖量12.2吨,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物44.6%,节水减排效益显著。

试点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改革思路,创新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节水农业的水价形成和激励约束机制、产权明晰的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节水减排监控评价机制、节水减排合同管理机制5项机制,形成了澄江经验,探索出了高效节水减排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功做法,找准了保护治理高原湖泊、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切入点,为进一步加强抚仙湖、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云南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九湖保护治理工作要争取实现滇池治理继续走在全国湖泊治理的前列,水环境质量要持续改善,确保完成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抚仙湖、泸沽湖要稳定保持类水质;洱海、程海、阳宗海水质要继续保持稳定上升,稳定达到国家对云南的水质目标考核要求;滇池、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水质要有明显改善,基本消灭劣类水体,水质好的湖泊要确保稳定,水质差的湖泊要有明显改善,九湖生态环境逐步走向生态健康保育的阶段。

精准扶贫,蓄积希望之水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目前仍有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迪庆藏区、石漠化地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全省15个州市91个片区县。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尚有471万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88个国家贫困县(居全国第一位),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贫困地区分布与水资源禀赋条件高度相关,很多地方穷在水上、难在水上,脱贫的出路和希望也在水上。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省水利厅厅长陈坚说,省水利厅积极采取四轮驱动、五龙治水的水利扶贫措施,努力夯实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将通过四轮驱动全面实施五小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散水集用、小水大用、丰水枯用、远水近用、低水高用功能,实现小水利、大效益。一是靠群众主动。采取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的建设模式,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哪里有需求、哪里的群众积极性高,就先扶持建设哪里,充分激发群众在水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是靠宣传发动。通过多种形式在各级媒体上充分宣传水利工作,掀起大干快上水利建设热潮。三是靠干部带动。实行领导干部层层挂钩指导责任制,省水利厅厅级领导挂钩到县,定点扶贫的县直接挂钩到乡镇帮助指导水利扶贫工作,与州(市)、县、乡、村各级干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四是靠党政推动。省水利厅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动,将水利资金、项目向贫困地方倾斜,水利人才支持向贫困地方倾斜。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治水方面,突出引、促、建、带、管理念,形成五龙治水体系。一是制定规划水。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科学编制贫困地区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注重规划从解决群众对水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贫困地区特点,优先解决群众需求最迫切的水利问题;二是出台政策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水利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兴修水利设施,省水利厅坚决贯彻到位;三是技术到位水。全省各级水利部门成立水利设施建设技术指导组,对贫困地区实行定点定人技术指导,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四是突出典型水。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广泛宣传惠农政策和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设水利设施,营造兴水惠民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是创新机制水。坚持先建机制后建项目的原则,加大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确保建好一件,管好一件,用好一件。

在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中,既面临着缺水困境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有自身优势和条件,加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云南交汇叠加,当前的云南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全面推进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云南将更有作为。未来的云南,水更干净清澈,泽润云岭大地,为七彩云南添彩,为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着色。

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471号)提出:从2015年起,分批启动建设50个节水型社会县市区、10个节水型工业园区、50户节水型企业、200所节水型学校、200个节水型小区。

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方面,争取完成投资22亿元,通过实施186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6万亩,在高效节水灌溉区域内实现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工程运营和管理,有效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山区水利整村推进项目方面,争取完成年投资16亿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62个,山区水利整村(乡)推进项目18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全面建立。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先建后补、民办公助改革试点,在陆良、开远、弥勒、西畴、昌宁等5个县市全面探索开展项目试点,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