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旱作节水农业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_张金鹤

发布日期:2024-01-12   













DOI:10.15989/j.cnki.hbnjzzs.2021.06.009

旱作节水农业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张金鹤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引言

在本文所论述的内容中,主要以我国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 展为研究对象,对于宁夏来讲,因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全 年当中, 降水量以及水资源都是比较紧缺的,属于我国水资源以 及降水量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即使在其他省区夏季暴雨时节, 该地区出现夏季伏旱的情况也很频频,所以对于该地区来讲,在 发展过程中频频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了水资源短缺之外,该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导致旱作 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这两项因素都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最主 要职业因素之一

2 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2.1 旱作节水农业研究现状

对于宁夏等地区来讲,在同干旱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相 关科技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对 宁夏等地区进行了农业资源调查,对于干旱情况的发生规律,土 壤水分动态和耐旱作物以及抗旱两种等都进行了研究,并且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宁夏地区农业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在进 行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就该地区的水资源如何进行高效 利用,以及农林牧如何实现综合发展进行了深度研究,对旱作节 水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对当地农业的生产 发展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2.2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现状

对于该地区来讲,水资源比较贫乏,所以在进行水资源利用 的过程中, 与水利资源有关的设施面积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 占据了总耕地面积的 45%左右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业机 械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家农业发展政 策逐渐倾向于欠发达地区,所以对宁夏地区的技术及资金支持 力度越来越大,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应用,都变得越来越先进

3 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 水资源短缺

该地区属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总体上水资源的储备量重不足,而且在该地区内部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也呈现不均匀的 状态对现有水利工厂进行调查之后发现,该地区本身就水资源 缺乏,但是在进行蓄水设施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相关人力物力 以及资金等却严重不足,所以使得该地区的供水保证率非常低

作者简介:张金鹤,男,1979 年出生,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

向: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


在进行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开发利用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较 低状态, 这不利于该地区进行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而且因为该 地区本身常年受干旱的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资源数量也在 逐年降低, 对于农业来讲,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作用是不言而喻 再加上常年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不 断增加, 导致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3.2 自然灾害的影响

对于宁夏等地区来讲,因为旱地是主要耕地品种,所以在旱 作的过程中天然降水作为旱作农业过程中的唯一水分源头,如 果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那么农业发展的 整体水平也将会受到影响因为对于大部分农田来讲都分布在 一些环境比较脆弱,且条件也非常恶劣的山区和丘陵当中,这些 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税率会更高,而且自然灾害的发生类型也 非常多, 在过去主要有干旱冰雹暴雨和风沙等等自然灾害 些自然灾害的出现,导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周期出现剧烈 变化,对农业的生产会产生严重影响,在这些危害当中,干旱所 产生的影响是最为大的,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每年农田受 灾面积非常大,而且风沙以及常年的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该地 区的土壤保水以及保肥能力不断降低,对农业今后的生产发展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3 农业科技成果落地推广较慢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人员通 过不断努力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理论以及技术等 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旱地进行作物育种 保土保水工作和集水种植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旱地农业发展以 及农牧结合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这些地 区来讲, 因为本身地处的区域就比较偏僻,而且文化的整体发展 水平也并不高,所以在农业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 后,相关的科技队伍配备也并不完善,这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落 地推广与应用有非常大的限制对于一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应用来讲,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相关物质,而对于这些旱作农 业发展地区来讲,因为本身的经济收入水平就比较低,所以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4 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4.1 明确农业发展核心和突破口

宁夏地区, 进行旱作节水农业,对农业发展核心及突破口进 行明确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该地区来讲,因为自身受到干旱影 响,所以核心及突破口就是提高对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治之


12

2021 6








河北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后,该地区总降水当中只有 40%左右的降水流入了江河或者是 成为地下水, 大多数自然降水都作为无效水被蒸发掉了近些年 通过大量证明及实践发现,宁夏省在进行旱作技术农业发展时, 不同地区在进行节水时的对策也大不相同,在宁夏全区内建立 了多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并且就各项节水措施进行了正确 应用, 由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指导,从而使得一系列创作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了人均年收入以及粮食 产量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为了能够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水平 进行全方位提升,相关部门应加入资金投入,同时国家也应当全 力支持该地区的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工作

4.2 增强抗灾能力

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宁夏地区虽然旱作农田所拥有的水 分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在应用的过程中 潜在的生产力却要比现实生产力水平更高因为在过去调查过 程中发现该地区进行水资源利用时,利用效率仅仅为 40%左右, 60%左右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在进行旱作节 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就农业示范工程的根本目 的进行改变, 确定在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就旱区现有的自 然降水及灌溉水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及利用,是农田生产过 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将水分资源的潜在生产力 变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现实生产力同时对于农田生产来 讲示范工程的建设,能够改善对旱作地区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 进行,从而增加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使农业生产能 由过去的低水平向着高水平进行不断转变

4.3 创新科技成果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旱作农业生产的作业方式仍然处于传 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传统农业所占据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导致了生产作 业方式比较落后进行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 是能够既有当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示范,从而使旱作农 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加快农业科技成 果的落地与应用提升,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4.4 推动旱作农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具有了非常明显的进 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西北地区所处地域比较偏 僻,而且自然以及社会制约因素比较多,所以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相比较于东部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要明显落后在近些年来的 发展过程中, 东西部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使得我国西部地 区成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 旱作农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也是制约农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旱作农业来讲,因为农业整体的生 产力水平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的所以在国家进行西部 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旱作农业地区所 拥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进行全面加强, 使旱作农业生产科技化以及先进化得以真正实现

4.5 加快生态修复及重建

该地区因为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 坏,整体也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所以在当前为了能够使旱作农 业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需要就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


破坏进行修复及重建在当前退耕还林以及推广旱作节水农业 新技术等, 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为了对生 态环境进行修复,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从而全面提高旱作节水农 业的发展水平

5 结语

综上所述,干旱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是主要影响该地区农 业发展的因素在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提升的过程中, 需要就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解决,从而推动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 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峰,雷晓萍. 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 夏农林科技, 2009, 01(1):46- 46.

[2]钱蕾.郑州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 南农业大学, 2009.

[3]吴建民,曹新惠.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 素及其对策探讨[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2, 38(001):20- 21.

[4]董亮亮.凉州区旱作节水农业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D]. 2016.

[5]黄文敏, 李思训, 刘英. 宁夏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J]. 中国农技推广, 2012(06):41- 43.

[6]杜成印. 宁夏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 2005.


2021 6

13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