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_赵东

发布日期:2022-03-03   

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1 ,严家家1 ,吴晓亮2 ,吴 3

(1.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仪征 211400;

2.江苏省仪征市水利工程总队,江苏 仪征 211400;

3.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0)


摘要: 高效节水灌溉具有许 多优势, 但是在过程中仍存在一 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以高效 节水灌溉系统的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为基础, 重点介绍了高效节水 的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解决缺 水问题, 并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 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节水灌溉;问题; 对策

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水 资源供求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严 重。党和政府在节水灌溉技术上 投入了很多的能源和财力, 甚至 加大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力度。它 是一项革命性的发展管理措施, 旨在将用水效率提高到最高水 平, 并使农业灌溉效率最大化。 十多年后, 我国高效节水灌溉经 历了示范、推广和大规模应用3 个阶段。建设不同阶段的节水灌 溉工程,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目前, 我国 的水资源相对有限, 所以关键是 改变以前的灌溉制度, 使用最少 的水资源, 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

1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1.1 滴灌

滴灌使用塑料管通过直径约 10毫米的毛细管上的孔或滴头将 水输送到作物的根部, 以进行局 部灌溉, 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水 资源。在特定情况下, 重点在于 合理安装灌溉孔,但在安装过程中 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堵塞, 这将导 致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受限。

1.2 浇灌

洒水灌溉是均匀的,具有较 高的效率和整体稳定性。它主要 用于田间密集种植的农作物, 用于区域控制, 且不需要灌溉渠 或田野边界。与土壤灌溉相比, 它可以充分利用耕地并改善土地 利用。为了使洒水喷头均匀地工 作和灌溉, 必须在水上施加一定 的压力。所以喷灌系统必须处于 一定压力下,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 消耗了能量。

2 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

2.1 不完整的规划设计


在规划农业节水项目时,不 应随意进行农业用地的开发和利 用, 应根据地区农业用地条件进 行合理的规划。由于农村地区对 水的实际需求, 节水灌溉项目的 部分建设尚未开始, 设计人员主 要使用基线数据, 并且不进行现 场调查。所以制定的灌溉项目对 实际应用没有适当的影响。

2.2 不合理的种植结构

提高产量和收入是现代农业 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水力设施的 建造过程中, 有必要引入新的灌 溉方法以实现合理的种植。而受 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民继续 使用较早的灌溉和种植方法来种 植农作物, 所以就无法在农业节 水项目和灌溉计划中发挥良好的 作用。

2.3 农民对高效节水灌溉 技术缺乏了解

农民作为高效和节水灌溉 技术应用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 影响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与发展成果。而经济水平和公众 意识是影响技术进步的关键因



2.2 调整战略布局,形成 产业聚集区

从国外农业生物生产技术产 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 在那 些交通、政策以及地理位置较为 优异的地区, 很容易形成产业的 聚集区。因此, 根据我国当前农 业生物生产技术产业的实际发展 情况, 并有效结合部分高级技术 产业开发区, 可以将那些技术力 量以及资金力量较为雄厚的地区 作为农业生物生产技术产业的生 产基地, 比如北京、上海以及沈

862022.2


阳等地区, 使其能够形成一种产 业聚集区, 并在收受政策以及财 务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 将力量集中在发展5个生物技术 产业的聚集区中, 进一步发挥出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所 产生的聚集化效应, 形成较大的 产业规模, 在根本上促进整体农 业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 也使得国际化竞争愈发激烈,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作为科技领域


中至关重要的竞争环节, 必须要 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促进其整体优 化发展, 以求能够在世界范围内 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 国必须要强化对农业生物技术产 业的重视程度, 采取健全管理机 制, 实行行业组织管理机构以及 调整战略布局, 形成产业聚集区 的方式, 更好的促进农业生物技 术产业的发展, 从而对我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 作用。



素, 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都有相对 独特的经济收入来源, 由于他们 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所以 很少获得有效节水的新知识和新 技术。他们受传统的灌溉影响很 大,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节水灌 溉, 甚至存在阻力, 阻碍了高效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同 时, 一些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还 比较肤浅, 没有主动研究有效灌 溉的知识体系和节水灌溉系统的 建设, 导致水的功能水平低下, 响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效率。

2.4 难以为高效节水灌溉 项目获得后续资金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项目的 实施和开发需要资金支持, 而更 新技术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但 是, 目前, 我国高效节能节水灌 溉技术的建设项目着力于建设而 不重视管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项目完成后, 工程设备的进一步 运行会出现一系列资金短缺, 致工作效率下降。另外, 缺乏灌 溉技术和有效的辅助设备来节水 也是一大障碍。政府在促进和推 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甚至培训方 面的投资很少, 这无助于高效节 水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2.5 管理高能效灌溉设备 和后续维护相对滞后

节水灌溉设备的有效运行 是确保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有效 途径, 也是高效节水项目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在某些城镇 和村庄, 通常将节水灌溉设备交 付给当地的农民朋友。在简化的 培训后导致滥用, 操作或财产损 失。再加上由于维护不当, 灌溉 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此外, 由于 服务技术和财务资源不足, 各个 组织都在逃避责任, 无法有效执 行工作计划。这也使得高效节水 灌溉系统的设备在停止使用之前 越来越陈旧。

3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对策

3.1 加大工作力度,提高 节水意识

鉴于农民普遍缺乏节水意 识, 因此, 需要增强大众意识。


政府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技广告和 教育活动, 以普及有关水资源的 知识, 以便他们可以使用高效的 灌溉技术来节水而被农民接受。 在农业低迷时期, 可以组织专业 技术人员到不同的乡镇开展节水 工作, 使基层农民真正了解节水 灌溉。同时, 必须注意广告方式 的创新, 使用广告牌和海报进行 积极传播, 为发展和推广高效节 水灌溉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优化水资源

在发展农业用地水资源管理 项目时, 应优化水资源的合理分 配, 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开发人员需要弄清高效节水灌溉 项目的内容和范围, 分析总体水 资源状况, 并尝试优化水资源分 配以避免损失。根据灌溉需求, 为每个灌溉区域分配水量指标, 以确保农业灌溉项目的高效和节 水。此外, 应特别注意农业发展 的类型, 以免破坏生态环境。只 有将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与农业 发展相结合, 才能充分提高灌溉 项目的效率。

3.3 促进管理模式

在建设和改革高效节水灌 溉系统时, 应特别注意改善管理 系统。专业的灌溉管理公司作为 主体和参与者起着领导作用, 现项目建设和维护管理的整体效 果, 从而使管理工作可以包含更 多创新要素并开展业务。农民实 行合作经营管理模式, 政府加强 对劳动的监督管理, 这就有效地 优化了节水效果, 提高了节水效 率水平,促进了节水灌溉的发 展。

3.4 促进节水灌溉系统

目前,我国应该以农户模式 开发高效节水的灌溉设施, 这体 现出管理复杂度低, 成本低, 水节能的优势, 有效减轻了劳动 强度, 节约了成本。同时, 必须 组织和培训专业人员检查和维护 高效节水灌溉设备, 以确保节水 设备的效益。在节水灌溉设备使 用期间的维护和检修中, 应特别 注意细节, 以及订购、管理和维


护工作的专业化, 积极建设专业

知识交流和交流平台, 积极投入

和支出。资金能够支持工作节水

型农业项目的有序发展将为节水

型农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果。

3.5 良好的教学和建设专

业团队精神

有关地方政府不仅要让当

地农民意识到节水灌溉的好处,

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节水灌溉工

程, 还应注意节水灌溉工程难以

实现的一些普遍现象。所以,

方有关部门要做好培训, 帮助农

民学习节水灌溉设备的正确使用

和维修技术, 并为维修人员配备

便于维修的设备, 并由农民及时

咨询维修, 以便后续维修可以进

行。另一方面, 为了确保节水灌

溉工程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确保受益农户安全地维护和保养

灌溉设备。此外, 有关地方政府

部门应积极培训专业人员, 为当

地专业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专业

技术的机会和平台。同时, 要加

强安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提高

安全意识, 提高工作水平, 全面

加强节水灌溉专业队伍的建设,

为工程建设和用水维护提供强有

力的支持。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

维护, 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和教

育,确保维护水设备的节水灌

溉,从而保证可以正常投入使

用。

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 资源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注。在新形势下, 传统的经营管

理方式, 施工技术和服务方式已

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本文鉴于当前灌溉技术存在

的问题, 提出了适当的对策。希

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了解低耗水

灌溉的重要性并增加公共投资,

加大投资促进力度,同时加强合

作灌溉项目,开发和实施防渗

和节水的新技术,提高项目发

展的总体水平,提高农业发展

水平。

作者简介: 赵东(1986-),

男, 本科, 中级工程师。研究方

向: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872022.2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ICP备05001586号   技术支持: 杨凌贝塔网络